“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雍涼風雲 > 第四十八章 鏖戰襄陽、兩軍疲極

第四十八章 鏖戰襄陽、兩軍疲極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空間第一農女 帶著手機闖大明 標準的領主生活 公主我真不是太監 大明鐵骨 祖父漢武帝:開局慫恿我爹造反 聚寶盆中的大明 大唐逍遙侯 寡人有病 水滸從李逵開始 無限紀元之戰神傳說 三國之鐵漢柔情 富士山之雪 國色芬芳 人在大明有事燒紙 漢末之我來了 在曹魏打工的日子 炭燒三國 從寒門新郎開始 百年離殤

襄陽中城,城牆西北角。

“氐寇城下新敗,近來士氣靡靡,城防要害,我已命軍士巡看,天寒風疾,阿母但且歸家將歇。”

因擔憂母親安危,一聽軍士來報,朱序就立即趕來西北城上,勸韓氏下城。

“昔汝父戍巴陵,兵止千人,地處荒蠻,遇事為士卒先,吏士皆視若兄弟子侄,每日殫誠勤謹,尚且有如臨淵履冰。今氐酋興兵十萬來犯,敵眾我寡,汝不以死志守城,馭下妄作威福,而寄望於外援,致有城下之失、西牆之潰,倘有再三,援兵即至,吾家上下業已填冢!”

在守城的態度上,韓氏對兒子很不滿,卻沒有拒絕受兒子指使,近身攙扶的孫子。

當著一眾士卒,深知母親脾性的朱序沒敢上前,他都快四十歲的人了,怕老媽越說越火大,順手再給自己兩下,那可就太跌份了,於是使眼色讓十八歲的大兒子朱略、十三歲的小兒子朱諶頂上前去。

石越突然登陸南岸時,正值六月末、七月初的雨季,雖然立下營寨,之後面對襄陽城內與峴首山兩處晉軍的反擊、襲擾,不得不維持一定規模和強度的騎兵使用,來壓制騎兵稀缺的晉軍。

秦軍戰馬對糧草的消耗,使北岸後勤轉運的壓力大增,馬蹄連日浸泡在泥水裡,角質軟化使得可用於作戰的戰馬數量不斷下降,傷馬只能留在營中休養,等待馬蹄恢復,其實趕上雨季,就算釘了馬掌,情形也好不了多少,況且魏晉時馬蹄鐵還未普及。

從苻丕率軍到達樊城,除了石越趁著季夏雨季水位上漲,自淯水突入漢水奇襲南岸,秦軍除了清剿下游江渚,整個夏天再無像樣的攻勢。

入秋後,秦軍不斷加固南岸大營,但礙於輸送補給的能力,襄陽城外只維持不到三萬人的規模,且其中半數人直到入冬,都在充當勞役,沒有投入作戰。

在襄陽城東十里,秦軍耗時近半年,掘壕平地、負土版築、夯實高臺,硬是將臨時的簡易營地增築為壕塹環繞的土城,襄陽外城未及逃離的民戶,則被強制徙往北岸,轉道南陽遷入洛陽、許昌,以充實當地因士庶南渡以及連年戰亂導致的戶口空虛。

自西晉末年以來,洛陽周邊屢遭戰火摧殘,八王之亂到後趙滅亡,這期間約六十年稍遠暫且不說,後趙滅亡到前秦攻襄陽的近三十年間裡,圍繞洛陽發生的大戰就有數場,先是姚襄因為與殷浩結怨,背離東晉後北歸,入據許昌圍攻洛陽,引來第二次北伐的桓溫,雙方在伊水北岸交戰,姚襄敗走河東,桓溫收復洛陽。

前燕未覆滅時,因南下中原戰略,與東晉在洛、許一帶連年交戰,慕容恪輔政之初,分別以慕容垂鎮守蠡臺,護軍將軍傅顏率騎兵二萬南下巡行至淮河北岸威懾東晉。數年後,穩定河北的慕容恪親自將兵南下,與慕容垂合攻洛陽,俘殺以五百兵死守孤城的晉將沈勁,西進崤山、澠池,威震關中。

桓溫第三次北伐時,擔任裨將的鄧遐先在黃墟大勝,前燕下邳王慕容厲單騎逃走,所率二萬步、騎盡潰,隨後繼續西進的鄧遐又與朱序在林渚大勝,擊敗燕將傅末波所部。

在這之前,傅末波與慕容垂等人聯兵八萬迎戰桓溫所率約五萬主力,燕軍敗績後各部分散,慕容垂退屯枋頭與晉軍隔岸對峙,慕容暐再遣近侍樂嵩為使入長安向前秦求救,許割虎牢以西之地為酬。

東晉豫州刺史袁真受邀一同出兵伐燕,率軍攻克譙、梁二郡後,西進至滎陽東北,受命開通滎口石門漕運,與前燕范陽王慕容德所部相持,反覆爭奪,而奉命援燕的前秦鄧羌、苟池所部也自洛陽繞向滎陽以南,進屯潁川。

前秦滅亡前燕後,洛、許周邊與東晉仍一直存在邊境摩擦,駐鎮淮陽的桓伊,透過汝潁水路能夠向西威脅魯陽,而魯陽以東,下游同在滍水岸邊的還有分別隸屬於南陽郡的葉縣、潁川郡的昆陽,昆陽再往東北依次是襄城、許昌,淮陽的晉軍缺少戰馬、馱畜,無法遠離水路補給線攻擊許昌,襲擾沿岸卻不成問題。

而前秦在統一北方之後,下一步的大戰略是蠶食、消滅東晉,這就要利用汝潁水路作為南下大軍的補給輸送幹道。遷徙人口充實洛、許,能夠恢復沿途郡縣的農業生產,緩解後勤壓力,也加強對當地的控制,屬於提前進行的準備工作。

這也是苻丕、苟萇進攻襄陽時,在戰術上選擇放緩節奏,穩妥合圍,不急於攻城的原因之一,但他們卻忽略了前秦在戰略層面上的難題,那就是十數萬兵馬調動出征,一年多以來僅糧秣用度已是天文數字,這還不算每戰需要發下的賞賜和撫卹。

因為苻堅自從任用王猛主政以來,嚴令各軍禁止劫掠、屠城,前秦沿襲了魏晉以來的世兵制、護軍制,軍戶籍冊分立於民戶,父死子繼,打仗是義務,沒有軍餉,士兵積極性普遍不高,再禁掉作為外快主要來源的搶掠,損失只能由國家府庫發放賞賜補足,進而維繫士氣、消除不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前秦攻襄陽時,荊州連續發生水、旱、時疫,關中同樣洪澇、旱災頻發,苻堅下令修治舊有水利,又新建涇水渠,就是應對舉措。

在這個推崇出將入相的年代,苻丕、苟萇在戰略眼光上的缺乏,意味著他們將來即便入朝輔政,也很難獲授錄尚書事。當然,這與二人的身份背景不無關係,前者是苻堅諸子中最年長者,後者則是苟氏外戚,屢立戰功的中兵大將,太子苻宏的支持者。

苻丕此前獲授守尚書令,卻只是出於統籌荊州戰事的需要,有權參與尚書檯決策,無權一言而定,況且未拜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等職銜,也足以表明這個任命是臨時性的。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季秋,大雨。

時值九月末、十月初,秋冬過渡時節,已臨近枯水期,卻陰雨連綿,三峴溪流爆發,檀溪發生山洪,漢水水位上漲倒灌檀溪,襄陽城西北角連番受浸,馬面發生崩塌。

古時氣候雖然逐漸轉寒,但魏晉之時巴蜀、荊襄地區遠比後世溫暖溼潤,三國時張飛曾任巴西太守,與襄陽緯度相近的巴西宕渠,直到唐代,都有犀牛出沒的記載。

桓溫第一次北伐時,水軍自襄陽入均口,進抵南鄉,其時,途經襄陽城北,漢水中有“蛟龍”為害。這所謂的蛟龍,大機率就是歷史上在江淮河漢都有分佈的揚子鱷,古代被稱作鼉龍、豬婆龍。

時人稱之“今樊噲”的軍中第一猛將鄧遐,持環首刀下水肉搏,斬蛟為數截而出,這可比纏鬥三日夜才成功斬蛟的周處猛多了。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