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在幹啥?哀帝司馬丕繼位之初,王坦之、謝安、王珣等三家子弟,早已紛紛入職於展現出不臣之心的桓溫麾下,其幕府中自習鑿齒回襄陽閒居後,好不容易混出頭的郗超差點地位不保,你們搞事別搞我啊,而哀帝司馬丕的皇后王穆之就是太原王氏女,可為了家族利益,太原王氏毫不猶豫的放棄了女兒,選擇站在世家這一邊。
簡單來說,就是皇帝、權臣、世家各有矛盾,相互利用,結果皇帝把局面玩崩了,兩頭受氣。
也正是因為這些世家的表現,當時打算南下入晉的釋道安才為苻融打動,借沙門掩護,自己坐居荊襄,分別遣同學、弟子,西入巴、蜀,東入江、揚,暗為前秦查探訊息。
桓溫死後,桓氏內部也因桓秘、桓熙叔侄企圖謀殺桓衝,剛經歷了一場變故,正在穩定內部、權力過度的階段,而前秦則乘機進攻蜀地,奪取梁、益二州,荊州的桓豁壓力大增,又聯絡桓衝在江、揚東線發動攻勢以分攤壓力,對於建康的政爭既力有不逮,也無暇兼顧。
趁著桓衝回鎮姑孰,掌握中樞的三家又圍繞著京口,開啟了新一輪明爭暗鬥。此前桓溫北伐前燕,以郗超之計謀得京口兵權,枋頭之戰大敗而還後,移鎮廣陵,為挽回聲望,先後諉過袁真,擅行廢立,誅除殷、庾,雖令朝中畏懼,但由此引發的亂子也是一樁接一樁。
前秦則不斷兼併擴張,對江左的威脅日益增加,京口的重要性也就越發凸顯。
上游的荊州,襄陽居沔漢之中,水路上通漢中,下抵武昌,北岸不遠又是淯水與漢水交匯處,可從水路北上南陽郡治所宛城。
京口在建康以東,傳馬朝發夕至,對岸江北就是廣陵縣,這裡是邗溝連通長江處,也稱中瀆水,當時因廣陵郡臨海,這條水道沿途人煙稀少,沼澤遍佈,不時發生淤塞,碰上枯水期,水軍都玩不轉,下船走陸路大規模進入,那就是自討苦吃。
再就是開頭提到的合肥,自濡須水北上,入巢湖經合肥,由淝水至壽春入淮,上游有汝水、潁水,下游有渦水、泗水,潁水可至許昌,泗水接連彭城,從江淮到黃淮,大半個中原都囊括其中。
而從北方南下,一旦突破濡須口,得以進入長江,下游的建康與長江中游就會被割裂開來,桓溫當初移鎮姑孰,正是以此威脅北面的建康,濡須水匯入長江處的東岸就是姑孰所屬的於湖縣,與南面的蕪湖縣同屬丹陽郡。
三家爭奪京口兵權,其實在桓溫死後就開始了,當時作為各方妥協,以吳國內史刁彝,出任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守廣陵,盧悚起事時,負責看守廢帝司馬奕的人就是刁彝。
刁彝早年曾為父報仇,因經歷相似,得到桓溫賞識,最終卻未得重用。吳國內史是刁彝當時看守司馬奕時出任的職官,其實就是臨時來當個牢頭,吳郡是陸氏的大本營,他一個北人又家族衰敗,根本沒實力叫板,其本官與之後拖延為桓溫寫錫文的袁宏一樣,都是尚書檯下的吏部郎。
而謝安自哀帝時離開桓溫幕府後,至桓溫病死,擔任吏部尚書已經十年有餘。桓溫死後不久,袁宏隨即升任東陽太守,他在桓溫幕府中長期不得志,但少年入仕之初卻是受謝尚提拔,早已打上了謝氏故吏的標籤。
刁彝之子刁逵、刁暢、刁弘都不注重名譽,都親自經商營利,廣置田產多達上萬頃,蓄奴數千人,而且為了搞錢毫無節操,賭檔、放貸也是尋常,而且還縱容手下設局誆人參賭。劉裕年少時就被刁逵坑過,後來刁逵追隨桓玄篡晉,被起兵討伐的劉裕所殺,家中子侄無論長幼,幾無倖存。
刁彝死後,王坦之以外戚身份,在京口兵權的爭奪中佔據優勢,仿照此前庾氏兄弟、褚裒出鎮的先例,出任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守廣陵,可兵權到手卻也離開了中樞,率先出局。
桓溫死前,入建康吊拜簡文帝司馬昱時,當時三家聯合抗衡桓溫,王坦之與謝安率百官在新亭郊迎,桓溫設宴相邀,暗地裡命部曲於隔壁埋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王坦之因此前撕毀司馬昱以桓溫攝政詔書一事,心中十分害怕桓溫當場翻臉,於是向謝安問策。王坦之的兒子王愉,在哀帝司馬丕死後,娶了桓溫之女桓伯子,司馬奕被廢位時,雙方也曾有過聯合。
謝安從容回以:“晉祚存亡,在此一行”,隨即陪同赴宴。
二人察覺是鴻門宴後,曾當著司馬昱之面怒撕詔書的王坦之,席間驚慌失色,緊張到汗流浹背,手中笏板拿倒了都未察覺。
謝安卻能維持鎮定,神態自若的說:“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
一句話就讓桓溫笑著撤去伏兵,因為謝安敏銳的抓到了關鍵,不僅放下身段,謙稱自己,尊稱桓溫,還抬高吹捧其為諸侯。
桓溫雖然手握重兵,甚至擅行廢立,但與王謝這種頂級門閥比起來,桓氏還是略有遜色,而他早年因行伍經歷,一度被這些高門子弟蔑稱為老革,因此始終渴望得到這些頂級門閥的支援和認可。
可由於根本利益上的衝突,以及對土斷政策的維持,已經從次級士族轉變為藩鎮軍閥的桓溫,與想要維繫對江左政權主導地位的王謝高門,註定走不到一起。
而在成功化解桓溫帶兵入朝的危機後,原本齊名的王坦之、謝安,可以說是高下立判。王坦之向來高傲,急躁、欺軟怕硬、固執的性格,更是與父親王述如出一轍,經此一事後心中本就生出鬱結,後來又因出鎮丟了輔政之權,更是鬱郁成疾,次年就病死在任上。
喜歡雍涼風雲請大家收藏:()雍涼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