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雍涼風雲 > 第三十章 吳楚要衝、京口之爭

第三十章 吳楚要衝、京口之爭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聚寶盆中的大明 大唐逍遙侯 寡人有病 水滸從李逵開始 無限紀元之戰神傳說 三國之鐵漢柔情 富士山之雪 國色芬芳 人在大明有事燒紙 漢末之我來了 在曹魏打工的日子 炭燒三國 從寒門新郎開始 百年離殤 狼行末日 航海札記 大明之東山再起 崛起1639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 雍涼風雲

荊、揚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有如星羅棋佈,地理特點造就了水運便利這個天然優勢。

桓溫北伐前燕時,大軍由水軍艦船運載,從長江以南的姑孰出發,北上直抵黃河以北的枋頭。這是因為江、淮之間有邗溝,黃、淮之間則有鴻溝,分別連通其間水系,桓溫進軍至金鄉時,因天旱水淺,還曾命冠軍將軍毛穆之自鉅野澤掘運河三百里,引黃河入汶、清二水。

而在淮南郡的壽春,向南有芍陂、淝水、巢湖,巢湖是江淮重鎮合肥的天然屏障,與長江之間則有濡須水連線,合肥更是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

自西晉滅吳以來,南方水師經過近百年發展,無論戰船種類,還是攻守器械,都比之前進步許多。大艦有平虜、金翅、青龍等型號,中、小船型則有蒙衝、鬥艦、走舸等,還有拍艦、水舫、水車等數類特殊功能戰船。

大艦也稱樓船,一般建有三層重樓,高達十數丈,船隻四面又有女牆防護,置有弩窗矛穴,甲板裝有人力拋石機,在水面上居高臨下,既能遠攻又能近戰,船後往往還曳有走舸數艘作為跟進。

由於地理因素,以及戰馬的缺乏,東晉的軍隊主力多為兼習水戰的步軍,騎兵佔據的比例極低,一萬人裡也就一、二百騎,一旦離開水路補給線,要麼困守孤城,要麼軍糧不繼,往往陷入被動,幾次北伐先勝後敗,軍事層面的敗因都與此有關。

魏晉時的軍制,普遍都是世兵制,也就是軍戶,分籍不與民戶同列,不準與民戶通婚,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即使年老或傷殘也不能退役,仍需從事後勤之類的勞役,戶籍世代不得更易,因此也被時人稱為兵家。

因為長期的戰亂,軍戶兵役、勞役負擔沉重,導致大規模逃亡,或為流民、盜匪,或依附於豪望大族,託求隱庇,充當僮隸、私兵,世兵制也就逐漸衰敗,徵發來的兵員身形羸弱,也缺乏訓練,士氣、戰鬥力都極差,因此就出現了募兵。

比較知名的,如東漢末年,靈帝所設的西園八校尉,就是招募壯丁而成。再如東晉時赫赫有名的北府兵,就是謝玄出鎮廣陵時,招募驍勇之士組建,其士兵多來自郗鑑鎮守京口時,所組建的流民帥軍隊。

前秦涇水渠在滅涼、代次年的四月末大致修成,苻堅本打算與民休息,強化內政,減輕乾旱造成的損害,增加農業產出,為將來的戰略預先積儲。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同年七月末,自桓溫向東移鎮後,代其鎮守荊州已有十餘載的桓豁病逝,這對前秦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

滅前涼同年,春三月,前秦就曾派兵走商洛道,出武關再次南攻荊北,不僅攻克了南鄉,還降服山蠻數萬。

不論是自均水過武當,走沔漢水路,還是自東南入新野,從陸上攻樊、鄧,南鄉都是如橋頭堡一般的重要據點。

因此在前秦滅前涼時,桓豁就派了桓羆、桓石秀、朱序,利用水軍優勢,向上遊襲擾沔漢沿線,緩解前涼壓力的同時,也企圖奪回南鄉,但前涼國中貴族的迅速投降,導致這一戰略未能奏效。

而在建康,桓溫死後,其幼弟桓衝接掌其位,原本為了對抗桓溫而聯合的王坦之、謝安、王彪之,隨即分道揚鑣。

新帝司馬曜繼位時年僅十一歲,對輔政大權的爭奪頓時陷入白熱化,若非尚對坐鎮姑孰的桓衝存有忌憚,早就互有嫌隙的三家絕不會輕易達成妥協。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從小被父親王述嬌慣,向來自恃才高,目中無人,因此率先出局。簡文帝司馬昱病逝前,曾仿效劉備託孤,下詔以桓溫攝政,王坦之得知後,奪詔入見,當面發怒將詔書撕毀,足見其性情之偏激。

為爭奪輔政之權的主導地位,作為外戚的王坦之天然佔據上風,謝安卻不計一時之得失,跳出盤外出了妙招,他上表請曾經在穆帝、哀帝時臨朝攝政的褚太后再度垂簾。

當時三人雖同掌中樞,名位卻有高下之分,王坦之為侍中、中書令、丹陽尹居首,王彪之為尚書令看似次之實為居末,謝安為侍中、尚書僕射、中護軍看似居末實則居中,可局面很快就被深謀遠慮的謝安扭轉。

王坦之出於加強太原王氏與皇家的聯絡,請以族侄王蘊之女王法慧嫁予司馬曜為後,司馬曜的生母是發跡前曾被宮女稱作崑崙奴的李陵容,他僅在名義上以追封為簡文帝皇后的王簡姬為嫡母,與太原王氏並無血緣關係。

王坦之提議的這樁婚事很快定下,但因司馬曜尚幼,婚期進行了延後,可隨即因王彪之出面反對褚太后臨朝,二人被謝安架到了火上。此前成帝繼位之初,庾亮以外戚身份輔政時,專決政事,一反王導時的寬和,後引發蘇峻之亂,有這樣的先例在,王坦之和王彪之爭奪輔政大權的難看吃相,很快就在朝中被針對。

謝安則繼續火上澆油,給王彪之上眼藥,在朝中逢人就說:“朝之大事,眾不能決者,諮王公無不得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好傢伙,朝政諸事決議,要是成了王彪之的一言堂,那小皇帝、攝政太后和無所作為又好指手畫腳的朝中諸公又置於何地?

王彪之為了自辯,只好上書告老,王坦之和褚太后也怕把琅琊王氏逼到桓衝那邊去,趕緊給他加護軍將軍、散騎常侍進行挽留,予以直入禁中之權,以示信任。

東晉制度大多沿襲了曹魏,護軍隸屬於領軍,年資重的才稱將軍,資歷不夠則稱中護軍,王彪之當時都六十八歲了,這加銜純粹是個安慰,加散騎卻不拜侍中,與另外兩人的差距一目瞭然。

畢竟脅迫皇室這事也是有先例的,自成帝司馬衍下令土斷,康帝、穆帝、哀帝在位期間,這一政令也維持下來,主要內容就是廢除僑置郡縣,將隱庇的僑民編戶,以增加稅基、兵源。結果呢?要麼死的不明不白,要麼服食丹散求死。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