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部護軍都是中兵將領出身,本部主力也出自中兵,治下要麼是收攏的流民,要麼是歸附的胡部,跟借出徒附的權貴、豪望富賈,根本不是一路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長安北面的渠瀆疏浚完畢,不光佔據良田的權貴們得利,臨近的老百姓也得了好處,加上時值春耕,為了應對可能的旱情,秋天能有個好收成,到了修治長安南面的昆明渠、漕渠時,沿途許多百姓都自發的加入。
苻堅、權翼等人的謀算,此時則是圖窮匕見,連藉口也是現成的。常平倉的糧食原本足夠數萬豪富僮隸治水所用,但現在又有數萬老百姓主動參與就不夠了,總不能讓人幹活又不給飯吃,反正人都借了,乾脆就再借點糧食,等秋天國家收了糧賦再還。
這些借出徒附的權貴,原本還能串聯起來抗衡,大不了不往下修了,可鄭國渠、白公渠維護完成後,並非所有人都得了好處,莊園在長安以南的貴族不甘心吃虧,於是內部就發生了分裂,最後只能相互達成妥協,明知道前面有坑,也得含著淚再借出糧食。
漕渠長三百餘里,橫越灞水,直通黃河,前秦立國之初多段通航受阻,王猛執政時整頓關中治安,恢復各地驛站,但漕渠也只是部分維持水運,此時才藉機對全段進行修浚,並且順渭水向東,一直疏通至王猛曾隱居的弘農華陰。
這下好了,長安南、北、東三面的水利都進行了維護,西面也不能不管,繼續借糧繼續修。
長安有八水環繞,北面不遠就是渭水,往西沿渭水上溯至雍城以南河段,依次是咸陽、始平、扶風三郡。自白公渠引入涇水的谷口,向西北上溯至鶉觚,分屬扶風、新平、安定三郡。
鶉觚縣始置於秦始皇時,當時太子扶蘇與將軍蒙恬率兵北上屯邊,修治馳道,見當地塬高水淺,有意築城,就用銅觚盛酒設祭,恰好有鶉鳥飛落到觚上,令人覺得稀奇,於是就以鶉觚為縣名。
涇水流經鶉觚後,東南穿過新平郡,其治所漆縣在前秦時設為新平縣,涇水在此成為兩地界河,河水比上游更加渾濁,這也意味著攜帶的泥沙增加。苻堅以數萬豪右徒附在此開鑿新渠,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使附近的山樑坡地、鹽鹼灘塗,得到便利和改善。
修建涇水渠,新平人受益良多,於是郡中大族趁熱打鐵,炮製了一樁祥瑞。新平人藉著前些年王雕被殺前所說的讖語,向長安獻玉,稱由渠中出,苻堅也以此為臺階,順勢解除了對新平郡士人的禁錮。
王猛死後,苻堅的耳根子軟了不少,兼併涼、代,連續的軍事勝利也讓他逐漸虛榮、自大,徙民關中導致秩序下降,可他只是藉著涇水渠的修建,延續王猛在世時的壓制豪強政策,這就有點藥不對症,對關中秩序的恢復並未起到關鍵作用。
乞伏司繁死後,隴西鮮卑各部略有不穩,鶉觚西北部與安定郡治所安定相接,北部隔著涇水原屬義渠、泥陽、弋居三縣,春秋戰國時為義渠戎國,三國時馬超、楊秋曾在此割據,十六國前秦時三縣已經數次廢棄、重設。
安定、鶉觚、三縣之間的交界處,分別有紅河、清水、泥水自北向南匯入涇水,多重區劃交界,沿河汊流眾多,頗有幾分邊荒集的意味。總之,前秦在此難以維持有效的管轄,直接決定這裡秩序的另有其人,是獲授安定北部都尉,行以羈縻的破多羅部首領沒奕幹。
如果把安定郡看作前秦對隴西鮮卑的第一道防線,那麼新平郡就是第二道防線的最前沿,苻堅前些年殺王雕、禁錮新平士人時,前秦的戰略方向是關東,如今初定北方,想要再進一步消滅東晉,內部首先要維持穩定,而涼、代邊塞內外的各家大小胡部,就是前秦能否抽調關中兵力南下的關鍵。
隴西,禿髮、乞伏、破多羅三部勢力最大,好在互不統屬又各自忌憚,勉強維持平衡,與吐谷渾聯絡的可能,也早被前秦斷絕。
代北,原本苻堅屬意獨孤部劉庫仁與鐵弗部劉衛辰分治東、西兩部,如今劉衛辰起兵反叛,雖有些出乎意料,但其進攻的方向卻是東部的劉庫仁,也算是個樂於見到的局面,唯一值得顧慮的事,就是斷絕前套南、北,防止隴西鮮卑與鐵弗部產生聯絡。
直到涇水渠修成,苻堅也沒有返還借來的徒附,而是在修治新渠的同時,沿途編戶新設軍屯,撥給耕牛、谷種,就地屯田,並招徠流民、亡戶,以期生聚,重設郡縣。
作為補償,各家已經入仕的年輕子侄,都進行了相應提拔,前秦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對舊有官吏多是留任,但各地官員仍舊嚴重缺乏。而這些年輕世家子,大多都是從苻堅每月親自考察太學開始,這十餘年來新成長出的人才,雖然仍有門閥世家壟斷特權的隱患,可至少是經過多次考試選拔的合格官員。
喜歡雍涼風雲請大家收藏:()雍涼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