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他還想要寧時所擁有的。
小孩子未必是善良的,他們的本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滿足自己。
於是,當五歲的王盼才吃掉了自己的雞柳,並一邊搶寧時的雞柳一邊哇哇哭時,寧時感到自己瀕臨爆發的邊緣。
爆發的起火點是孫秀蘭的一句“你搶弟弟的東西幹啥”。
這樣的事發生過太多次了。
寧時開始第一次控訴。
他卻看到了孫秀蘭不可置信、厭惡、恐懼的眼神。
那眼神實在不像是一個母親。
孫秀蘭帶著他和王盼才回家,路上她沒有和寧時說一句話。
當天晚上,寧時失眠了。
他在去廁所時看到了父母禁閉的房門下,微微亮著燈。
他聽見了窸窸窣窣的人聲傳來。
“當年你為什麼要把人抱回來?”
“這不是你讓做的?可我們現在有盼盼了。”
然後是長長的一聲嘆息。
“要是小時的親生父母把他領走就好了。”
“是啊,盼盼來了,他也該走了。”
……
後面的話,寧時幾乎聽不清了。
他猝不及防地知道了一切真相。
恍惚中,他居然想起了一個細節。
那是他小學的時候,養父母對他還不錯。有次學校舉辦親子活動,王豐和孫秀蘭都過來了。
“哎呀,你們這孩子真會長,俊得都不太像你倆了。”不知是哪個聲音說。
隔了這麼多年,他才發現真相。
之後的情節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鍵。
王豐和孫秀蘭自從有了把他送走的想法後,就不再掩飾起來。
他們會明著暗著說一些十幾歲的小孩就獨自出去打工,養活自己的事。
見寧時不為所動,還在繼續讀書,兩人後面幹脆直接告訴他,是被收養的。
“你要是有良心,現在就去給你弟弟掙學費去!”
這樣的話說了很多次,寧時幾乎受不住這份壓力了。
他開始有意無意地缺課。
——成績不算好,對學習也不算認真,這樣的話,即使是輟學也沒有關系的吧?
轉折點來了。
在他高二,也就是寧瑜初二那年,親生父母找到了他。
他的親生父母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在一個他們眼中“沒什麼文化”的環境裡生長。
於是寧時被迅速領回了家,迅速地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