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就壞在他被人偷了。
對,是直接被偷走了,還不是互相調換孩子。
至於為什麼在眾多孩子中選中寧時,是因為他的出生時間。
——偷走他的那對夫妻,王豐和孫秀蘭,結婚多年沒有孩子。他們找本村算命的看過,說要領養一個特定時間生的孩子。
那孩子命中帶兄弟姐妹,會給他們帶來自己的孩子。
福利院裡多的是健康的女孩,王豐和孫秀蘭又想要個男孩。
他們想,萬一呢,萬一這個辦法不管用,那養大一個男孩也是很好的。
就這樣,寧時從很小的時候,來到了不屬於他的家。
然後他在這個家裡活了十七年。
養父母自作主張地改了他的姓,那時的寧時叫作王時。
成片的農村自建房,野地上在風中搖擺的雜草,爭吵的養父母,縫紉機上的作業,都是他的記憶。
噢,在他十歲時,養父母家真的擁有了自己的孩子。
是一個男孩。
也許是寧時真的起作用了吧。
養父母給這個來之不易、千盼萬盼才出來的孩子取名叫“王盼才”。
養父母是城市邊緣普通的村民,主要生活來源是打工不是種地,但多添了一個孩子,還是讓經濟拮據起來。
寧時終究還是比不過他們的親生孩子。
於是,寧時本來就有些拮據的生活變得更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他還擔負起了照顧弟弟的責任。
小時候,寧時一直以為自己的養父母就是親生父母。
所以,當王盼才降生時,他最初也是充滿了喜悅和期待的。
只是,父母好像看不見他了。
他們抱著王盼才坐車,卻忘記了寧時在後面拿著包跟著。
他們會給弟弟買乳酪棒等等零食,堅硬的塑膠殼看著很有質感,是不同於村裡小賣部中包裝袋會掉色的廉價零食。
只是也沒有寧時的。
再或者,他們會在出去打工時,把王盼才扔給寧時照顧。
寧時就在一大早,扒著灶臺做飯,然後匆匆背起書包去上學。
中午的時候,他還要再回家一趟,看一看弟弟怎麼樣,再做一頓午飯。
晚上回家,繼續重複以上步驟。直到王豐和孫秀蘭回家。
有時也會發生意外。
比如,某天王豐回家早些,發現王盼才摔在了地上。
這時,寧時再回家,就少不了一頓罵。
王豐氣在頭上,偶爾也會打他。
寧時最初對此保持著很寬容的態度。
作為大哥,寧時認為自己不需要太多花裡胡哨的東西照顧弟弟也是大哥應該做的。
但是,隨著時間漸漸推移,寧時發現,自己無辜挨罵捱打的次數超出了他的容忍程度;而且他這個弟弟,擁有的也太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