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陛下樹立明君標杆,太子殿下賢明能幹,太孫耳濡目染之下,即使能力稍遜、賢明不足,有國師天命背書,有父輩威名餘澤,也夠下一任皇帝撐起自己的威望,鎮住這偌大的朝堂。
日後國師帶著大殿下、陛下和皇後娘娘,四殿下和長樂公主的靈魂,以及他們這幫老家夥們的靈魂去那仙家福地的時候,他們也能放心離開大唐了。
然而陛下沒有如他們的意,始終沒有鬆口定下四殿下的太子之位,這也讓臣子們心裡犯嘀咕,難不成這其中還會有其他變故不成?!
不應該啊。
四殿下可是皇後娘娘唯一能登上太子之位的兒子,且不說大殿下,
就是陛下對皇後娘娘多年來的偏愛,以及未來皇後娘娘也會去那個世界成為修士。
同進同退,同憂同喜,皇後娘娘會是陛下最堅定的同路人。
陛下不可能不讓皇後的兒子做太子。
那不是傷了皇後娘娘的心嗎?
萬一日後有了隔閡,可如何了得。
那究竟是何緣故呢?
是何緣故,李二郎陛下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想不透。
觀音婢是他的發妻,此生摯愛,除了她生的孩子,他從未想過讓別人生的孩子越過她的孩子,成為他的繼承人。
按照常理,高明不合適了,他就應該順理成章地選擇青雀,可他卻為此躊躇不定。
他知道自己在為難什麼。
又覺得這份為難打破了他一貫的認知。
羲光說過,在他和觀音婢的心裡,他們相愛,卻非對等。
要想改變認知裡的觀念,就必須做出顛覆觀唸的決定,打碎一切再重新塑造。
若他僅僅只對觀音婢一人另眼相看,而預設他們的女兒天然排除在繼承人之外,會不會也是一種自欺欺人得不對等。
觀音婢是女人,女兒也是女人,同樣都是女人,憑什麼獨獨觀音婢例外。
這不是站在同為人的角度的對等,而是把觀音婢排除在女人之外。
作為皇帝,天下女子都是他的子民,他對女子天然弱勢的處境視而不見,在天道眼中,他是否不是一個一視同仁的人間帝王。
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男人,他和妻子有商有量,有各自興致所向,有各自喜愛的事業,同心同德,同行同伴,他們會是人人稱羨的伴侶。
如果他和觀音婢只有一個孩子,還是男孩兒,他就不會想那麼多。
如果他不是皇帝……他就是皇帝。
不是為一個人,而是為天下人改變自古以來的固有觀念。
男人與女人,作為人的對等。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這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