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百六十八斤。
五十六斤。
差了三倍還多。
李師爺跟紀振還未平復心情,現在多了個紀楚。
對於紀楚來說,農業稅這種事,他上輩子都沒經歷過。
他很小時候的時候,那個時空的國家已經取消了農業稅,也就是田稅。
所以現在聽到多交三倍糧的時候,整個人都有點不好。
本就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再多交那麼多糧,就意味著貧困,饑餓,疾病。
稍微有些變故,更會貧困潦倒。
以一家五口是目的地為例,豐年一畝地二百八十斤糧,交了五十六斤稅,還能剩下兩千兩百四十斤,平均到每人每天頭上,便是一斤二兩。
這對農戶來說,省吃儉用,說不定還能剩一些,能改善生活,也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但倘若一畝地要交一百六十八斤,那十畝地就只有一千一百二十斤。
平均下來,每人每天六兩糧。
若是家中壯勞力多,根本吃不飽。
這還是豐年,倘若災年呢?
畢竟不可能一輩子風調雨順,難免會有天災人禍。
為何會這樣?
李師爺低聲道︰“好像是本地田冊上的數目,大於實際的耕田。”
“但是朝廷一直按照田冊上的數字徵收。”
沒有開荒。
卻說本地開荒了。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
開荒,可以作為本地官員的政績。
這樣交稅已經十年了,也就是說,至少三任縣令,都是這麼做的?
隨著時間推移,情況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越發嚴重。
紀楚眼神閃過前任張大人。
他也沒有什麼人脈,卻能在三年任滿,便去曲夏州做推官。
難不成也是這樣?!
此時還沒有證據,不能這樣猜測。
等紀楚說出自己的猜測,李師爺警覺,同時又道︰“此事不能說出去。”
至少三任縣令,都是這樣做的。
最先這樣做的官員,官位定然只高不低。
如果說出去,別說紀大人性命難保,就算家人也不能倖免。
這恐怕也是後面縣令閉嘴不談,甚至從中撈好處的原因。
他們一個個是升上去了。
當地百姓呢。
交三倍的糧食。
過著如此貧苦的日子。
他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