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聖旨,不經內閣,不與朝中大臣商議,也未和四位國公商議,直接下達到上直軍各衛,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金吾右衛指揮使,永康侯徐喜登,雖然沒有如恭順侯吳惟英一樣獨來獨往,但也沒有和四位國公眉來眼去,有自己的小圈子,但不大。
而且徐喜登也非不學無術之輩,沒有落下武勳的看家本領,這也是為何朱由檢讓徐喜登領兵的原因。
“父親,此去遼東,孩兒請隨!”徐喜登已經年近五十,不過常年習武,身體硬朗,但這次是去遼東,皇太極的地盤,如今後金的實力有目共睹,而上直軍已經非當年的上直軍,徐喜登的兒子徐錫胤想跟隨其父上戰場,也好有個照應。
誰料徐喜登卻瞪了徐錫胤一眼,厲聲道:“無知,戰場衝殺且是兒戲,你一個黃口小兒,去了徒增累贅。”
“父親,”徐錫胤不服的道:“孩兒自幼習武,臂力過人,何來累贅一說。”
徐喜登不削的道:“大軍對陣,個人勇武有何用處,你還是好好留在京師,莫要給為父添亂便好。”
無論徐錫胤如何請求,徐喜登都不答應。
接到聖旨的當日下午,徐喜登便統領五衛兵馬出了京師,直向遼東而去。
“兒啊,不是為父不想帶你去,而是,你不能離開京師啊。。。。。。”徐喜登回頭看了眼前來送行的兒子,自己最為看重的兒子,徐喜登也想帶在身邊培養下,可這次真的不行。
兒子徐錫胤年幼不經事輪,可徐喜登知道,也看得懂,皇帝這次讓他領兵,這是信任他,看重他不與四位國公交往。
可看重歸看重,手握三萬大明禁軍,皇帝且會真的毫無防備,徐喜登將兒子留在京師,便是要告訴朱由檢,他對朱由檢絕對忠心,絕無二心,自己的兒子就是人質。。。。。。
這也是大明武勳的無奈,不受朝廷重用,不受皇帝信奈,事事防備。
若是徐喜登將自己最看重的兒子帶走,誰知道皇帝會不會心中不爽,給徐喜登一連發十八道聖旨,要徐喜登帶著點兵去掃平後金,幹掉皇太極。。。。。。
而此時,英國公府。
“父親,安鄉伯張光燦求見。。。。。。。”張之極前來詢問張維賢,見不見安鄉伯張光燦,畢竟張光燦和英國公府的關係最好,可以說是張維賢的心腹。
“讓他回去吧,告訴他,什麼也別問,什麼也別做,聽從皇命便可。”張維賢辭呈不成,立刻閉府不出,誰來求見也不見。
張之極送走張光燦之後,開口詢問道:“父親,皇上為何突然令上直軍輪番戍邊,真是為了練兵?”
“呵呵,”張維賢淡然一笑道:“上直軍已非昔日威震天下的大明禁軍,看似精良,但未經戰場廝殺,有何戰力?陛下這是在練兵,也是在練心?”
“練心?”張之極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疑惑的看向張維賢。
張維賢解釋道:“陛下對如今的上直軍非常失望,更是對武勳失望透頂,這是想透過輪番戍邊,為大明練就一支威震天下的虎賁之師,也是欲從廝殺之中,選出真正適合領兵之人。。。。。。”
“外面有傳言,說是恭順侯在皇上面前進言,要皇上罷免武勳,還說四位國公年老,不可用。。。。。。”張之極遲疑了下,還是將外面的傳言告訴張維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