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自嚴也感覺到朱由檢的不喜,不過事已至此,也只能繼續道:“臣認為,每畝地增派三厘合適。。。。。。”
如今的遼餉是九厘,增派三厘,就是一分二厘。
看似也就那麼一點,按照後世的錢財比例,一兩銀子相當於二十一世紀的六百塊rb左右,一厘也就六塊錢左右,每畝地才收這麼點,也不算多。
可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按照朝廷定的遼餉比例,一畝地每年也就收三斤糧,三斤糧能幹嘛,哪個有地的老百姓還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拿出來。
可為什麼一個稅率如此低的遼餉就逼得大明百姓要死要活,逼得大明百姓無家可歸。
問題就出在各地收稅官員身上。
在收稅的過程中,經手的官員,永遠是不會按中央政府的指示辦事。換而言之,他們總會想盡辦法,把既得利益集團的稅收,轉嫁到底層百姓身上;甚至藉此機會,大發國難財。
朝廷的規定是每畝地九厘,可到了地方上,每畝地就是十兩白銀,或者更多,因為地方士林,地主老財,豪門大族是不納糧餉的,但各地在冊有那麼多土地,怎麼辦,只能分攤到沒權沒勢的老百姓身上。
而且地方官員上下其手,也要從中撈一筆,最終造成了一個遼餉使得大明百姓家破人亡,最終走上造反的道路。
這也是為什麼朱由檢當上皇帝沒多久,還沒坐穩皇位,就急切的開始改革,而且第一個就是戶部的原因。
“畢卿家忠君為國,朕心甚蔚,”朱由檢心中暗歎一口氣,“然此事慎重,還需內閣商議,等韓閣老等回朝再議吧。”
“臣告退。”畢自嚴也不覺得自己一開口,就能將此事定下來。
他今日來,不過是先和朱由檢打個招呼,增派遼餉之事,其實他已經和範景文等人商議過了,而且得到了戶部各級官員支援。
畢竟增派遼餉,戶部可用的錢財就多了,利國利民之事嘛。。。。。。
畢自嚴卻不知道,朱由檢不但不會增派遼餉,甚至還想取消遼餉等諸多雜稅。
大明其實一點都不窮,大明市面上流通的白銀世界第一,窮的是百姓,可朝廷只對百姓徵稅,又怎麼可能富裕得起來。
朝廷大員看不見各地的真是情況嗎,不,無論是以前的東林黨還是魏黨,都知道各地的情況。
但他們就是不說,也不管,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團,誰幹說,誰就犯了眾怒,就是天下士紳的敵人。
他們寧可關心皇帝那句話說得不對,寧可關心皇帝和那個妃子睡覺,也不去過問地方百姓的死活,這就是明末時期,大明的現狀。
可惜這一世,他們遇到了朱由檢。。。。。。
“傳旨,”等畢自嚴離開沒多久,朱由檢便下旨,“令戶部右侍郎畢自嚴負責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地賦稅使司的組建事宜,即日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