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有專長中醫人員實踐考核共分幾個步驟。先是辨證論治。考生從多個提供的病例中抽取一個病例資料,要求考生依據所提供的中醫四診等臨床資料,進行中醫辨證分析(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等),完成中醫診斷、治法、方劑名稱、具體的藥物處方以及藥物,劑量、煎服法等,並針對病情,提出中醫預防、調護方面的措施與注意事項等等。
只見魏中華大模大樣地從實踐試題中抽取出一個號碼——07。那個女辦事員接過來看了一眼,把題號遞給一位考官,然後從膝上型電腦上調出了這道題。
牆上的投影屏顯示出文字:第07號考題:病例男,36歲。主訴:發熱一週,面目發黃三天。一週前出現惡寒發熱,倦怠乏力,脘悶不飢,厭油膩,經某醫院按“感冒”治療,惡寒發熱減輕,前天面目發黃,且尿黃如濃茶,今日來診。症見面目發黃,其色鮮明,脘腹痞悶,嘔惡納呆,厭食油膩,便溏不爽.肢體困重,身熱不揚,口微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一個滿頭銀髮的老專家對魏中華道:“請考生魏中華辯證分析此案例。”
這老專家說完,戴上老花鏡,拿起一支簽字筆,準備在手邊的本子上記錄,一副十分認真的樣子。
魏中華站在當下,仰臉看了會兒投影布上顯示的文字,大聲道:“面目鮮黃,小便黃,這是溼熱蘊結脾胃,燻蒸肝膽,疏洩失權,膽汁外溢之故……”
辛揚暗讚一聲“好”,大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慨。
耳聽得魏中華聲若洪鐘,繼續道:“脾胃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溼熱蘊脾,故便溏不爽;溼性重濁,故肢體困重;溼遏熱伏,故身熱不揚,口微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溼熱內蘊之徵……”
辛揚心道:“果然是恃才傲物!這魏中華所分析論斷十分貼切全面,令人歎服。這水平可不單單是靠博覽中醫群書就能達到的,必然是家學淵源的中醫世家子弟。以他這般年紀,定然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童子功無疑……”
辛揚這廂里正暗自琢磨,那邊幾個主考官也是頻頻點頭,交相議論,都是溢美之詞無疑。
那滿頭銀髮的老者更是一臉喜色,問道:“診斷結論是什麼?用什麼方劑?”
魏中華不假思索地說:“診斷為溼熱蘊脾症。方藥:甘露消毒丹。茵陳20g、滑石18g、黃芩10g、菖蒲6g、藿香12g、連翹12g、白蔻仁6g、木通9g、射干10g、薄荷6g、金銀花15g、甘草6g……”
就在魏中華說出“甘露消毒丹”時,屋內幾個考官和走廊上的辛揚都頻頻點頭,暗暗給魏中華挑大拇哥。
這甘露消毒丹是有名的中醫方劑,出自《醫效秘傳》,是祛溼劑。具有利溼化濁,清熱解毒之功效。
主治溼溫時疫,邪在氣分,溼熱並重證。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洩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幹黃,脈濡數或滑數。
這“甘露消毒丹”臨床常用於治療腸傷寒、急性胃腸炎、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膽囊炎等證屬溼熱並重者。對於07號考題的這個病例是再合適不過了。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流程:中醫臨床技術操作。也就是敘述並現場實際操作針灸穴位體表定位,針灸、拔罐、推拿等臨床技術操作。中醫望、聞、切診技術的操作等。需要從其中任選三題來進行考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抽取的第一道試題是讓考生描述並操作中醫寸口脈脈診選指、布指要點。
魏中華撇了撇嘴,一臉不屑之色,顯然是覺得這問題太過簡單了。
魏中華答道:“最好在患者處於平靜狀態下診脈,以每手不少於50動為宜;醫生和患者相對而坐,以左手切患者右手脈,以右手切患者左手脈;先用中指定關,食指於關前定寸,無名指於關後定尺;三指成弓形,指頭平齊,以指頭與指腹交界處的指目按脈;布指疏密適度,要和病人身長相宜。”
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考官問道:“幼兒如何定關?”
“用拇指一指定關法。”魏中華一點兒不打錛兒地回答道。
緊接著抽出下一題:試敘述單手進針法的要領。
魏中華朗聲道:“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運指力於針尖而刺進面板。拇指和食指同時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彎曲。刺入到預定深度後,中指離開面板,三指配合進行提、插、捻、轉、彈、刮。”
又一個留著荷葉頭的中年女考官問道:“你能在塑膠模特身上做個示範嗎?”
“我無所謂,只要你們準備的塑膠模特能近似於人體肌肉組織就沒問題。”魏中華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
女考官訕訕地道:“比個樣子而已,差不多就行。”
那個戴眼鏡的中年男考官也說道:“肯定是做不到真人肌肉脂肪的效果,我們主要看看你運針時的手法。”
魏中華也不多說,接過女辦事員遞過來的銀針,向桌面上躺放著的塑膠模特走去……魏中華來到桌邊,手拿銀針,在塑膠模特的中脘穴位置施針,單手進針法的要領都演示無誤,手法乾脆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第三題是解釋什麼是雀啄灸。
魏中華依舊不假思索地答道:“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稱為:雀啄灸。”
接下來進入第三個流程:中醫臨床答辯。這一站考核是依據考生隨機抽取的試題,現場問答所測試的問題,一共要抽取口試四道題。
魏中華抽取的第一道題是如何望舌下脈絡
魏中華不假思索地答道:“讓病人張口,將舌體向上顎方向翹起,舌尖輕抵上顎,勿用力太過,使舌體自然放鬆,舌下絡脈充分暴露。首先觀察舌繫帶兩側大絡脈的長短,粗細、顏色、有無怒張,彎曲等異常改變,然後觀察周圍細小絡脈的顏色、形態有無異常……”
魏中華胸中自有溝壑,看來要是想用中醫方面的問題把他問住了、讓他啞口無言,恐怕是太難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