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你們一家?”<es?”
“是的。”
趙良材簡單介紹了一下,最近學校裡發生的一些新變化。<es專案,在工大,頗有點遍地開花的架勢。<es的主體材料是矽,加工裝置是光刻機,蝕刻機等,但歸根到底,不論梳子還是懸臂樑結構,還要回到本質,機械效能以及結構計算上。其本質仍然是縮小了的機械結構。
所以,在剛剛做完的這一批感測器專案裡,借用了大量機械類專業的科研狗。<es專案的底細,也就被更多人所熟知。<es這個名字被採用之前,日本等國的部分科學家,一直把es稱為微機械。
微機械也是機械!<es專案。<es發論文容易啊。
舉個例子,測氣壓的感測器,改一下,測液壓,可不可以?再改一下,測油壓行不行?再改一下,測高溫油壓,低溫油壓,高粘度流體液壓,低.....
同樣一個結構,換個馬甲,就又是一篇論文!
哪怕發表不了英文論文,弄一篇中文也是好的呀!
苦論文久已的機械類科研人員,研究生們,眼睛如今全是紅的。
科研狗們如此,院系也是如此。<es的身份有點尷尬,畢竟如此大熱的一個方向,居然沒有領軍人物。
一般來說,一個強勢專業,至少需要一兩名博導壓陣。但不論是趙良材還是黃楚雄,都無法擔此大任。
微電子專業缺博導,機械系不缺。
機械系早想升級為機電學院,他們連新專業的名字都想好了,微機械專業。
這門學問,叫做微機械學!
除了機械系向微電子實驗室發出了合作邀請,精密儀器系也在積極行動,因為他們有個專業,叫做精密機械!
當然有些院系,比較安於現狀,例如檢測系。承接了大量的感測器檢測任務之後,他們比較知足。檢測專業,畢竟是感測器的使用者,而不是創造者。
唯一的一個例外,就是趙薇薇。
趙薇薇是電子系出身,對半導體工藝,雖說不是精通,但絕對不算陌生,所以不安於一直給別人做測試工作。她想跳槽過來,自己主導一個es感測器的從頭到尾。
...
“這麼多感測器?全要申請國際專利嗎?”
<es實驗室最後能落於誰手,曲峰不關心。但眼看著,es感測器就要氾濫了。
“如果能申請,當然都想申請了。”
趙良材把嘴一撇。“校裡剛剛出臺了鼓勵政策,一個國際專利,可以等同一篇低等級論文。不用花自己專案的錢,不申請,白不申請。”
“那可不行。沒有市場前景的專利,我為什麼要扔小20萬進去?”
曲峰立刻跳了起來。“我甚至要對前段時間,已經提交的專利再過一遍。那些對體積,重量不敏感的感測器,全部刷掉。”<es感測器的製造成本,遠遠高於常規感測器。
除了製造成本,還有轉型成本。
感測器不是立刻就能替代使用的。外圍的訊號轉換電路,驅動電路,資料取樣演算法,控制器的核心程式,都要重新設計。<es的減重,不是優勢,而是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