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看了看跪在一旁的烏思汗、小查爾丹汗以及優丹汗幾人,心裡又冒出一縷殺機。
這些人定會被朝廷善待,有他們在便總有些糊塗蛋願意給這些人當奴隸。
果然,第二道聖旨便是大肆加封這些大大小小的王汗。
烏思汗本就有朝廷伯爵,此番他“率眾開啟鴨兒山大營,誠可謂是功勳卓著極,加‘歸義侯’,世襲罔替,京師賜侯府,職事官另有別論”。
小查爾丹汗“率眾歸附,其心可嘉,賜爵‘順義伯’,世襲罔替,京師賜宅邸,職事官另有別論”。
優丹汗則“既為土默特可汗,當賜‘鄯善侯’,世襲罔替可移居京師,加‘右軍都督府同知’,兼‘陝西都指揮使司同知’,”長子“加‘甘肅都指揮使司僉事’,兼‘平涼行太僕寺少卿’”,次子“加‘青海都轉運使司副使’,兼‘河套苑馬寺寺丞’”,幼子“加‘三邊總制使下參將’,兼‘臨洮府副將’”,並另有賞賜。
諸副總兵面色鄙夷,這一招也未免太吃相難看了些。
優丹汗三個兒子,長子在平涼府任職,那是在三邊總制的挾制下;次子在河套以南做事,直接面對賀蘭山的大軍,算是在趙王的麾下當小官兒,幼子就更離譜了,將他放在臨洮府當副將,難道他還能上山與優丹部勾結聯絡造反?
幼稚。
諸部諸汗暫且不知天子的良苦用心呢,一聽最差的也是封伯爵,一時喜形於色,當即山呼萬歲。
可烏思汗卻知道這麼安排的用意,他眼皮子一抬瞧了一眼懷恩的靴子。
太幼稚。
懷恩一見狀心中稍微歡喜了三分,遂又取第三道聖旨。
這是封賞這些老將們的旨意。
趙允伏“總制關西,加食邑”,諸位副總兵“賞雲錦十匹”。
完了?
“朕聞諸卿子孫繁茂,多有求學上進者,可選入國子監……”懷恩對這道聖旨都沒有點興趣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知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法子,這些老將會把子孫乖乖送到朝廷手裡當人質去?
讀書人,實在太幼稚了。
果然,老將們一聽,紛紛為難的抓耳撓腮。
趙副總兵道:“老臣膝下二子俱為軍校,幾個孫子還很年幼,最是離不開老夫,去京師作甚?!小孩子,還是在父母面前才好管教,老夫怕到了京師,反倒鬧得天子天天為狗屁倒在的事情煩惱,算了,就讓這些小子煩惱老夫一人最好。”
懷恩一笑,摩挲了一下第四道聖旨,慢吞吞拿出來展開來。
接下來的三道聖旨更加幼稚,不知哪個天才大臣竟試圖用這等小心機挑撥那三個的關係。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嘗聞四海之內定有賢臣,而後四海昇平……忠順王府郡主趙紅翎,挾制六軍有功,征戰西陲有不世之功,朕特賜‘平陽’之名,意為‘齊平陽剛男兒’事,封‘平陽侯’,食邑千。”
前面的一切讚美之詞都是屁話,後頭的才是大頭。
小郡主一聽,輕輕一笑接過來聖旨。
我有不世之功,讓衛央怎麼想?
第二道聖旨是給高娘子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嘗聞中央之國八方俯首……党項首領高嵐,舉族東歸,奮勇戍邊有功,復河套之地,退韃靼之軍,此為國之功,朕特賜‘賀蘭’為名,意爾念祖宗之故土,殊為難離也,爾既為明臣,當知朕庶有體察之心。賜賀蘭侯,食邑千。”
到了衛央這意思就好玩了,皇帝絕口不提“北征大漠,收復青海”之功勞,反倒將“迎回王寶”大書特書,聖旨所云多達數百字,開頭就提“始皇至寶,有德居之,明得火德,天命所歸”,只聽得衛央連連撓頭。
這老兒該不會想著將來還能找個機會收回成命吧?
要不你今天就收回去省得那麼麻煩!
喜歡從笑傲江湖到大明國師請大家收藏:()從笑傲江湖到大明國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