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陳旭回鄉探親之時,西域同樣有一支龐大的隊伍,從三月初便啟程,一路穿玉門關,過敦煌,經涼國兩郡數縣,經過近兩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已經到達大秦邊境。
這群人為首一員大將,乃是狄道侯李信,除開押送的兩千精銳馬卒之外,剩下萬餘月氏男女都是上次與圖南王一戰俘獲的俘虜。
那一場戰爭雖然在李信眼中不過爾爾,但出現的時機卻恰如其分,一場追逐絞殺之後,大月氏慘敗逃過解凍的大河西去,丟下了近五萬族人和數十萬頭牛羊馬駝和無數當家財貨。
這批俘虜和財貨一分為二,一半歸了參加戰鬥的西域諸國,另一半歸大秦所有,經過一番挑選之後,李信將其中身體還算強壯的男女都押送至咸陽獻給始皇帝,以此消弭西軍盜賣搪瓷裝備的事情,至於剩下的年老體衰和行動不便的婦孺,皆都放在敦煌附近交給涼王安置,幫忙開荒種地和放牧牛羊馬匹,反正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當初的月氏人甚至就是敦煌附近的部族。
在隴西大營附近停留修整數日,李信與蒙恬經過一番誠懇的交談之後臉紅耳赤的出來,然後帶領屬下將士押送俘虜繼續往咸陽而去,而蒙恬也寫下書信安排信使快馬加鞭送往咸陽給蒙毅。
這件事要徹底按下去,必須要有朝廷裡面的人支援。
而且蒙恬也早已收到蒙毅的書信,提到清河侯因為這件事會提請始皇帝進行軍事制度改革,因此需要軍隊體系的將領大力支援。
對於軍改蒙恬是支援的,早在他執掌西北抵抗匈胡之時便已經發現,統一後的大秦一直採用輪流戍邊的傳統兵役法非常麻煩,而且兵卒的戰鬥力良莠不齊,已經不太適合大秦的發展和需要,但因為要修建長城和直道,還要鎮壓監視六國百萬降卒,也必須要這麼多的軍隊才能維持西北的安定,直到陳旭出現打造出馬鐙馬鞍和鋒利的馬刀之後建議裁撤西北大軍和百萬降卒,一下就讓整個西北的防禦變的輕鬆流暢起來,那時蒙毅才終於明白軍改的重點了,那就是精簡和培養精銳,數量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過很快他也被調離西北大營,再後來他奉命坐鎮隴西執掌西軍攻略西域諸地,精簡之後的精銳馬卒的戰鬥力再一次讓他明白,陳旭的確是抓住了大秦軍隊的體制弊端和命脈。
但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蒙恬有想法,但他只是執行者,沒有必要給自己惹麻煩。
徵召軍隊和輪流戍邊不是他這個軍事統帥的事情,那是朝廷的事,他只負責打仗,甚至糧草軍械都不用操心,一但不夠只需要寫奏書請求撥付進行了,朝廷忙死都和他無關,他只關心能不能按時運送來,送不來就寫奏書向皇帝告狀。
至於大秦能不能養活這麼多軍隊更不是他的事了,籌集糧草是丞相的事,該焦頭爛額的應該是當時的左相李斯和右相馮去疾。
因此以前蒙恬蒙毅兄弟倆通家書之時,也偶爾會談到到很多朝廷動向和軍隊等方面的問題,但蒙毅都會提醒自己的兄長勿要妄議軍隊改革之事,因為這太敏感了。
但時至今日,蒙恬在知道陳旭的打算之後,也終於是長長的鬆了一口氣,感覺到了一種無比的輕鬆。
陳旭改革軍隊的詳情在蒙毅的來信中已經寫的非常清楚,而蒙恬在看過之後,除開敬佩之外就是無限的迷茫。
他怎麼都想不清楚,這種幾乎是一切推倒重來的兵役制度和軍隊結構體系陳旭到底是如何想出來的,而且條理清晰,從徵兵到服役,從地方尉卒到戍邊大軍,從入伍的兵卒到最高將領,從軍隊結構到爵位的確認,都有一整套幾乎不需要任何修改就能開始推行的改革計劃。
特別是廢止二十級軍爵制度,採用全新的立功評選和獎賞制度,從入伍開始的義務兵役制到正規作戰部隊的志願兵役制度相結合的軍制結構,將會打造一個全新的大秦軍事體系。
而這整個體系在蒙恬看來簡直天衣無縫完美至極。
因此當兩個月前蒙毅來信言說自己要在朝堂支援陳旭的改革計劃之時,蒙恬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猶豫就認同了。
首先是蒙氏和陳旭在很多朝政上沒有分歧,而且還是一體的,以前蒙氏就明確表明會大力支援陳旭,在這種節骨眼兒上不可能不出手。
還有就是陳旭如今的身份地位已經遠遠超越了蒙氏,因此蒙氏必須要用確切的行動站隊搖旗吶喊,到了如今的家族和身份地位,支援並非就是口頭說說而已,必須要有真刀實槍的表現,不然很容易造成這種良好的政治聯姻的關係破裂。
最重要的是,經過蒙恬的調查,這次西軍因為盜賣搪瓷裝備的數量太大,涉及將士太多,他這個統帥西軍的主帥罪責難逃。
當時在拿到敦煌和疏勒兩支大軍盜賣裝備的調查報告的時候,蒙毅驚呆了,雖然只是派出監吏和長史簡單的詢問調查,但從得到的結果來看,兩路大軍盜賣的搪瓷裝備超過一萬餘件,實際上還有許多都以丟失破碎被盜等藉口搪塞,因此根據回來的監吏和長史彙報,兩路大軍最後損失的搪瓷裝備數量接近一萬五千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