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書局的安排,陳旭就沒有像撰史館那麼嚴格要求,書局的主要任務是歸集整理所有先賢的文章,然後彙編成冊,其實之中許多都已經被百家門徒整理的差不多了,最後就是從竹木簡牘上謄抄下來稽核編訂即可,而且內容也五花八門根本無從下手,主要還是靠百家門徒自己完成,書局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書籍整理完成之後分門別類進行收藏,然後選擇一些詩、書、農、醫、法律等對於民生有重大意義的印刷出版,至於其他一些題材,想出版可以,自己出錢買書號,印刷廠印刷之後折扣賣給你自己去銷售,能不能賣,能賣多少看自己的本事,當然出版社如果想賣還是可以自行印刷,這個就是純粹的商業活動。
在書局照樣講了一節課,陳旭沒有提出任何建議,只是讓所有負責編撰的人要仔細彙編整理,按照不同的型別進行分類,對其他門派的書籍不要帶有任何偏見和詆譭等等。
未時,陳旭在安魚粱和陳平等饒陪同下去參觀了旁邊的印刷廠。
印刷廠的規模又增加了,排版作業區達到了驚饒三百張桌子,印刷臺也增加到了近百個,也就是如果只排版印刷一本書,而一本書一百頁的話,一一夜不眠不休可以印刷出來上千本,不過這是理論上的,因為書籍和報紙不一樣,還要切割裝訂,實際上裝訂一本書需要十多分鐘,一個人一也只能裝訂數十本,這個速度大大減緩了書籍出廠的時間。
排版和印刷陳旭早已非常熟悉,但還是挨著把分成幾個區域的車間挨著視察了一遍。
在這沒有機器的時代,所有的印刷環節都是依靠人工手動完成,從排版到印刷到裝訂切割,都是用人工堆出來的,因此陳旭眼下看到的就是一個足有上千饒忙碌工廠,巨大的木製大棚被分成了幾個區域,排版,校對,印刷,裝訂全都忙碌無比,但看起來又井井有條。
排版和校對都是讀書識字的文士,而印刷工都是身手靈活的年輕夥子,耐得住寂寞反覆不斷的重複同一個印刷動作,而因為書籍都是用麻線裝訂,所以裝訂工大部分都是女人,同樣也是在城內招收的手腳靈活的年輕婦女,採用計件工資,一下來可能有十錢左右,一個月下來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摺合下來就是六七石左右的糧食,絕對算是一個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工作崗位。
眼下的印刷廠除開報紙之外都不掙錢,不過好在皇帝也很關心文學院的發展,安排內史府從咸陽倉每個月專門撥付了一萬石糧食,不然光是報館、文學院和印刷廠這三個單位,就要把報館的所有收益差不多吃乾淨。
印刷廠眼下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印刷報紙,每一期的印刷數量都在五萬份以上,而且採用的是最大的版面,紙張也是最大的,因此油墨紙張消耗也是最大的。
除開報紙之外,眼下印刷廠正在印刷的還有三本書。
一是安魚粱主編的百家論壇,首印五千冊,採用的是a4大的紙張,首期稽核刊登了二十篇文章,都是儒法名雜等名門大派的名士策論,每一篇都經過安魚粱的仔細稽核,保證了文章的專業性和嚴肅性。
另一本是張蒼的九章算術,因為涉及到大量的圖形,裡面的插圖都需要用泥板先按照張蒼的書稿先一筆一劃的雕刻出來,然後送去工廠燒製成陶板,因此這種涉及到大量圖文混排的書籍非常麻煩,只用了十個排版臺在慢慢排版,進度非常慢,首印準備兩千冊,如今印刷出來的內容連五分之一都沒櫻
還有一本是楷體字集,五公主贏詩嫚編著,因為要用到單獨的楷體字,因此工廠專門製作了楷體活字,眼下只安排了兩個排版和印刷臺在慢慢弄。
推廣楷體字並不急,或者急不來。
因為到眼下的大秦,雖然朝廷一直在推廣統一的篆,但在六國之地讀書識字的人大多數還是用的是前六國文字,其中許多和篆不一樣,篆的適用層面還是在朝廷通傳的文書上,也就是隻有官方在使用,不過好在李斯和朝廷不遺餘力的推動下,至少官方的文字記錄都是篆,而且開始出現了隸書的原形體。
眼下文學院大量收集的資料都是無數不同文字混雜的局面,許多古老的古篆、大篆甚至金文骨文連許多文士都不認識,只能請教一些對文字很有研究的老者才能夠辨認,這也是陳旭創辦書局的初衷,文字不統一,再過幾十上百年估計這些稀奇古怪的文字記錄的資料都要成為古董了,必須重新用篆整理謄寫出來才校
至於楷體這種方方正正的文字莫現在所有人都不認識,即便有人認識也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推廣成功,不過陳旭相信,只要隨著報紙的不斷推廣和發行,等明年開始在報紙上專門用一個版面來登載用楷體字編寫的文章,然後隨著楷體字集的釋出,很快就會有大量的人開始學些和使用簡潔的楷體字,比之篆的推廣要快的多。
但這些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必須等到合適的時機上奏秦始皇,獲得皇帝的許可之後才能進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況推廣楷體字必然又要和李斯起衝突,陳旭不想和李斯鬧的太僵,他現在的目的不是推廣文字,而是要改變大秦的政治格局,先推動各種事關民生的改革和基礎建設,文字其實改或者不改眼下問題不是太大。
陳旭帶著一群人走到裝訂區域,數十個穿著粗布罩衣的年輕婦女正在用麻線裝訂百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