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天色剛暗下來,村委裡就進來些二組的群眾,有男有女,在壩子裡嘰嘰喳喳地說話。不一會兒,王大才進來。
我問王大才:“怎麼來這麼多群眾?”
王大才說:“來練習蹢腳呀,事前不排練,到時出醜怎麼辦?”
這時,馬奶奶在壩子裡喊:“馬二爺,人都到齊啦。”
馬二爺聽到喊聲,拿著竹笛,從樓上廣播室下來。馬二爺笛子一響,村民們各就各位,和著笛聲跳了起來。
王大才說:“我們大坪子蹢腳隊,由15男15女組成,我們跳的蹢腳舞名字叫“三套拐”,要分別跳一腳、二腳、三腳、四腳、五腳、六腳、無名腳的舞步。動作比較複雜,技巧性很強。”
我說:“是不是你們春節聯歡活動上跳的那個蹢腳舞?”
王大才說:“是的,當時沒有得獎。這次爭取拿個獎。”
我說:“這次以表演為主,不組織評獎。”
王大才說:“這代表我們大坪子的形象,不組織評獎我們也要把蹢腳舞跳好。”
我說:“你能這樣想最好,趕緊去排練,沒幾天時間啦。”
王大才說:“李書記,你們也來一起跳呀,人多更熱鬧。”
老劉老師說:“你們這是排練,其他人就不要去打岔了,好好把你們30個人訓練好。”
群眾在在壩子裡排練,我和老劉老師、老丁在屋裡擺龍門陣。
老丁說:“大荒山民風就是淳樸,大家雖然貧窮,卻依然載歌載舞,歡樂高興。”
老劉老師說:“包產到戶快要四十年了,四十年來,農村日新月異,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大荒山的村民在土地上想了許多辦法,做了許多文章。為了改變,村民們種了板栗。種了李、桃、花椒、杏、石榴,核桃。但是,都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甚至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沒有賣到現錢。直到現在,大荒山的村民依然在土地上營生,依然在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依然在與土地抗爭。”
老丁說:“傳統農業效益不高,風險很大。所以現在出去打工的農民工特別多,據統計有1億多。有的地方全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村裡。”
老劉老師說:“是的,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是大問題。”
我說:“從目前咱們在茅草坪村開展的脫貧工作來看,外出打工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方式。”
老丁說:“外出打工不承擔風險,只管做好本職工作,按時領取工資,一個月就算3000元工資,一年也是元。如果兩口子都出去打工,一年就有元收入。兩年就能建一間小樓房了。”
老劉老師說:“大荒山人就是這點不好,戀舊,都守著山林、土地,寧願窮點,也不願意出去打工。”
我說:“觀念也在慢慢轉變。你看,陳小勇、盧明秀男人,劉正明,現在不是在外面打工嘛。包括馬連貴馬書記,不是也在外面打了兩個月的工嘛。慢慢引導,觀念就變了。”
老丁說:“等祭龍節過後,我們透過市人社勞動局,聯絡一下省外的用工單位,比如電子廠之類的,看能不能組織100個左右的青壯年勞動力出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