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權見了我,非常高興,問:“李書記,你要去撿菌子?”
我笑著說:“想去體驗一下,不熟悉山形,你帶帶我。”
孫正權說:“好的。”
我問:“大荒山上雞樅多嗎?”
孫正權說:“不多。”
我問:“大荒山上的菌子中,是不是雞樅最鄧吃?”
孫正權說:“大家都這麼認為,但我是不太喜歡吃雞樅的,只喜歡吃見水青。”
我邊走邊問:“什麼是見水青?”
孫正權說:“見水青又叫見手青,這種菌只要手一碰到,皮就變為青藍色。”
我說:“有這麼神奇?”
孫正權說:“是的,山上還有早谷黃、青臉菌、牛眼睛、一群羊、奶漿菌、刷把菌、沙老苞、酸木碗、牛肝菌等等。”
我們走過一段路後,拐進一片樹林。林中高的是雲南松和華山松,低矮一點的是山茶等灌木,地表上鋪著一層厚厚的黃色的松針,松針之上間隙性地長著些矮小的小型綠色植被。
孫正權找了一根一米左右的枯樹枝,遞給我:“李書記,菌子就長在樹木之下,你仔細看小灌木叢中,還有松毛底下。走路的時候小心,樹木之間有蜘蛛網,你用樹枝掃掃再過去。”
我拎著提籃,拿著樹枝,望著地面,跟著孫正權,慢慢向山林深處走去。林下的松針中,不時看得到紅的、白的、灰麻的菌子,我興奮地撿進來,請教孫正權能否食用。孫正權耐心的指教我,說絕大多數都不能食用,我失望地把他們丟在地面。我們所走過的山坡上,一些松毛已被翻開,一些不能食用的菌子被丟棄在地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大聲問孫正權:“這些地方是不是已經有人翻撿過了?”
孫正權說:“是的,但他們撿不完的,你認真仔細地找,肯定能找到。”
我們從山腳找到半山腰,我撿到了一朵早谷黃、一朵青臉菌、兩個牛眼睛、三朵奶漿菌。孫正權撿到的比我多一些。我有些累了,一屁股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孫正權看到我坐了下來,也跟著坐下來休息。
我問孫正權:“大荒山上的菌子多不多?”
孫正權說:“說多也不多,說不多也多,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菌類作為一道鮮美可口的菜餚,豐富了農村人的餐桌。生活條件好的,殺了年豬的,就用油炒菌。沒有油的就用清水煮,或者用火烤,放點鹽。那時菌子真是多,走錯路都碰得著。”
我說:“大荒山溫暖溼潤,適合菌類生長。”
孫正權說:“突然有一年,大腳菇一下子就賣到幾十元一斤了,說是能抗癌,出口日本。於是在出菌子的夏天和秋天,我和我媳婦就早早起床,淋著細雨,踏著泥濘,遍山去找尋,嫩的拿到集市上去賣錢,供孩子上學讀書。品相差的、老的拿回家,削成片,用火烤乾,再上集市去賣。就是從那時起,山上的菌初步形成了商品。到出菌的季節,人們起早貪黑,上山尋找菌子。因為你晚一步,就被別人尋找走了!人與人之間是競爭的關係,比的是誰起得早,誰記住的長菌的地方多,誰的心細、誰的眼尖。”
喜歡情滿大荒山請大家收藏:()情滿大荒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