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記得小時候一次家裡殺豬,被老媽支到二姨家玩半天,回家後養的豬早就已經變成鍋裡的肉了,還埋怨了老人家許久。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事情也就不在避諱了,為此還覺得自己成了大人一樣,能幫忙燒點開水倒杯茶,做做飯什麼的,也可以站得遠遠觀看。
採用的原始殺豬辦法,之前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燒上一大鍋水,俗話說“死豬不怕開水燙”,用水燙過之後比效容易去毛。
老師傅的手藝用了一輩子,整個殺豬的過程只用一刀就成,若是那個殺豬匠用了兩刀以上,則被人們說成技術不精,這樣則很少有人去請了。
農村的婦女都是勤快人,早早就燒開了水等著,殺好後的豬就要去毛了,這時候非常有意思,老師傅會先在豬蹄下割開一個小口,然後用力的吹氣,本來就肥的豬顯得更鼓了。
等各個地方的褶皺都被撐開後,拿繩子綁緊割開的小口,祛毛就顯得特別容易,專用工具刷幾下就把豬毛刮幹淨,整個豬顯得特別白嫩。
雖說豬排在六畜之尾,卻最受農村人的喜愛,畢竟人們吃得最多的還是豬肉,根本不怕豬流感什麼的。
豬渾身是寶,豬肉可以食用,豬血可以做成血豆腐,豬腸還可以灌成香腸,連褪去的豬毛都可以做成刷子。
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就是“豬泡”,只有在殺豬的時候才有,這可是搶手貨,吹上氣就跟皮球一樣,可以玩上很久。
最讓人期待的就是殺豬宴,把豬的不同部分做成菜,考驗的可是當家婦女的手藝,因為絕大多數是家庭主婦上廚,男人要去幫忙殺豬嘛!
這時候愈發的熱鬧起來,肢解後的豬肉顯得特別誘人,過去的時候油水少,油膩的肥肉才最讓人喜愛,殺豬以後就可以敞開的吃了。
農村的殺豬宴上人情味十足,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要拽來參加,今天你家喝幾杯,明天他家吃頓飯,這樣的濃濃鄉情可是外面見不到的。
如今農村裡過年殺豬的習俗,逐漸的在消失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村子裡散養的豬越來越少。
專業的養殖場裡養豬更加的方便,吃肉也不是一件那麼難的事情,只是這味道和記憶中差了許多,更找不到的是曾經殺年豬熱鬧氣氛了。
公公婆婆每年都殺,要做點臘肉給他們帶去,孩子們不喜歡吃,就把大部分賣掉,更重要的是家裡不是天天有肉吃,不用臘肉增加營養,孩子看著別人家吃會饞啊!
小孩始終是小孩,他不知道大人的難處,看見別人有的東西,他自己就得有,否則就哭鬧不停,有時弄得人尷尬不己。
就像女兒看見別人的孩子有腳踏車,非得吵著讓母親買衣服給她,爺爺奶奶想到她弟弟剛花了幾十萬,自然勸她暫時別買了。
對這事許霞深有體會,因為學會腳踏車也是一種本事,以後出門少走許多路,況且看見別的孩子會騎了,那種躍躍欲試的心態,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嫉妒啊!
都快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可她還只會騎那些三四個輪兒的童車,看到同齡的小朋友騎著雙輪腳踏車上學、玩耍……她羨慕極了。
其實,早在上三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買了一輛小跑車,也曾多次訓練她的“坐騎”,可沒有人輔導,每次不是人倒地就是車倒地,還有幾次人車同時躺在地了。
就這樣,車沒有學會,胳膊、腿到處都是傷痕,她氣不過將車打進了“冷宮”,甩進了收藏室,再也沒有親近過車兒,可是……要學會騎它的決心總在心裡。
那年暑假表姐的到來,使她封閉了很久的騎車之心又迸發出來,從儲藏室把那輛腳踏車翻出來,準備一展“雄風”。
它全身都是灰,有幾處還生鏽了,幾乎成為剛出土”文物”,她們幫它洗洗澡擦擦身,潤滑潤滑關節,還了它的本來面目。
表姐上去試了試,覺得車況還行,她們便來到村裡的活動場地,又開始了騎腳踏車的學習,幼小的心靈,有種將士出征的感覺。
首先表姐為她作了表對我演,其次講了騎腳踏車的要領,接著就開始實踐。
表姐扶著腳踏車衣架讓她坐上去,在她推動下,腳踏車開始前進了,這時候的身子坐得也還正,腳下也還能有節奏的踏,車子前進的也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