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隻人面鳥死亡之後,真正的‘困難’才開始。
雖然後裔更加強壯,更加健康,但它們可不像第一隻那樣天生自孕體。另外,它們在失去‘首領’之後也變得散亂了。一些人面鳥放棄餵養幼小,自己離開獨立獵食。另一些因為爭奪交配權失敗,被更強個體趕了出去。
很自然的,它們都死了。
第一是死於捕獵,第二是死於飢餓,第三是死於衰老……總歸來說,捕獵無力,或者衰老之後捕獵無力,沒有群體庇護的它們都死於自然界的殘酷之中。
剩下的群體。
因為強壯的佔得交配權,又因為養育了後代,它們衰老之後仍然可以獲得少量食物,勉強存活更長時間。同時,因為‘長者’更有經驗,可以提醒後代哪些果實沒毒,哪些野獸容易捕食,所以群體就算有犧牲也艱難生存了下來。
兩年不到,人面鳥的團體擴大了。
然而。
團體擴大並不一定是好事。數量增加,食物自然短缺。另一方面,種群擴大,疆領自然也不足夠。往外擴張之時,第一次‘戰爭’發生了。對方是一群山梟,數量更少,但體格更壯。因為雙方都不願意放棄這片地盤,所以打了起來。
當然,僅僅一次沒有勝負。
在雙方傷亡慘重之後,雙方都停戰了。
接下來。
雙方開始比拼另一種東西:繁衍與成長!
因為經歷第一次戰爭,人面鳥的後裔進一步變化,更強壯了一點。同樣的,山梟後裔也一樣變強壯了。因為魔泉對所有生物都有用,包括泥土和水。所以,雙方進入另一種競爭。在這期間,小衝突並不少。山梟自恃個體強壯,在小衝突中一直佔優,逼得人面鳥一再退讓。
從表面上看。
山梟們佔據了上風,逼走人面鳥群是遲早之事。然而,山梟們輸在另一項競爭上:繁衍速度。
第二次戰爭發動。
人面鳥的數量幾乎是山梟的三倍多。在這種情況下,平常打贏了99場小仗的山梟被1場大敗擊潰了。它們帶著少量強壯幼兒逃離,讓出整一片山頭。唐士道一邊修練一邊注意變化,對人面鳥群沒有‘趕盡殺絕’有點搖頭。
果然,山梟們逃離艱難生存下來,個體變得更強壯了。
一年多以後。
它們面對數量更龐大的人面鳥自然沒有辦法,但是,它們聯絡了其餘的山梟群,合作圍攻人面鳥群。就這樣,人面鳥群經歷了種族的第一次聯盟戰……慘敗!
幸運的是。
人面鳥擁有更好的飛行能力,它們成功逃離了。在這個過程中,所有蛋都被吃掉了,幼兒全滅,受傷個體無一倖免。讓唐士道比較驚訝的,慘敗的人面鳥群第一次展現智慧:受傷的個體留下,抵擋山梟們的捕殺,讓更有希望的人面鳥逃離戰場。
十天左右。
第二度‘飢餓’又擊潰了逃生者的一半數量,人面鳥種族正式進入艱難期。
站在生物種族的角度,這是低谷。
但是。
站在實驗角度,唐士道發現全知之眼的資訊是高峰增長。隱隱間,人面鳥開始‘分類’了。或者說,它們開始分工。因為捕獵需要,它們一半捱餓,一半最強壯的獲得最多食物。因為強壯的才能捕獵,所以優先它們的吃食。同時,因為失去疆領的危險,一些人面鳥變成了‘哨兵’。
警戒周圍。
雖然這不是文明智慧,但人面鳥隱隱形成‘捕獵,哨探,育兒’三種分工。
艱難的生長。
人面鳥的演化更快了,唐士道可以看見更豐沛的魔能浸染,不斷增強它們的軀體。當然,這種程度距離‘元素’還差十萬八千里。這段期間,整一顆星球的生物都是強化身體,距離魔獸還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