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姓俞的辭職教師,如果葉秋桐沒有記錯的話,是後來er民辦教育機構的創始人,藉著國人出國熱潮創辦的、以培訓為主的er學校,培訓的學生超過15萬人,出國的學生中有七成是他的弟子,賺得盆滿缽滿。
進入二十世紀,他創辦的er更是在紐交所上市,開創了國內民辦教育的新模式。
後來,除了出國的學習培訓,他更是抓住時代的熱點,針對市場的需要,開僻了公務員考試培訓、司考培訓等五花八門的培訓,成為民辦教育機構的先驅。
只不過,現在俞老師還剛從學校辭職,er也還未成立,身上除了一股清寒之外,就是一股對創辦事業的執著。
他眼神銳利,精神振奮,但說到具體的創業方向,他又會時而顯得迷茫。
當然了,一個人不可能超越時代,不可能超越他的自身侷限性,哪怕他再有激情的事業,也無法保證就一定能成功。
而丁曉生能把他們叫來一桌,正是他長袖善舞所在,他原本的意思是想讓五通的段總看看能不能拉俞老師一把,畢竟他的女兒曾經被俞老師輔導過,英語水平突飛猛進,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丁曉生為此對俞老師頗為感激,想要投桃報李。
沒想到,段總對俞老師的事業並不感興趣,反倒是對葉秋桐說的國外電子資訊産業技術頗為嚮往,知道葉秋桐在這些産業中有熟人,還讓葉秋桐幫他介紹認識。
葉秋桐自是一口答應,因為她對五通集團作為私營企業能打破國外技術在辦公室自動化方面的壟斷頗有好感,也不吝惜力氣要幫他一把。
實則葉秋桐認識的那些相關業內人士並不是她所謂的熟人,都是她的屬下罷了,要介紹段總認識只是分分鐘的事情,不過葉秋桐並不願意過多地暴露自己這些身份。
從上回美國股災中撈到的紅利還在發酵,緩過一口氣後,這些高新技術産業的公司股價回升得比傳統公司要快,葉秋桐藉著“天災人禍”,成為這些公司的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股權,這些公司回過神來時,才發現自己的大老闆已經變成了一家神秘的離岸公司……
俞老師聽著葉秋桐和段總越說越投機,自覺今天和段總是沒戲了,便只好低頭喝悶酒。
於雲龍並不知曉內幕,他只知道能和嫂子吃飯,現在對他和嫂子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機會,因此丁曉生以此約他,他自是不會爽約。
看俞老師一臉愁悶地喝酒,於雲龍便和他一杯接一杯地喝了起來。
等葉秋桐和段總談妥相關接洽事宜,再回過神來,便看到俞老師已經是醉意朦朧了,嘴裡還喃喃地道:
“創業難啊,我辭職出來,才發現,自己真是腦門發熱,做生意哪有那麼簡單,到現在也沒有拉到投資商,沒人看好我的事業。”
葉秋桐心下一動,不會吧,俞老師辭職只是出於一時的沖動?甚至連投資商都沒有找好?
不過再一想,也不奇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經商潮中,多少體制內的人受時代的感召,再加上年輕人的熱血,體制內束縛的諸多不便,再加上微薄的薪資,他們都是腦子一熱,按後來的說法,叫“裸辭”了。
只帶著一腦門的創意和一腔熱血,便赤手空拳從溫室中跳到社會上。
有些人成功了,大部份人失敗了……
這就是九十年代的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