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應該瞭解青春期孩子的三大心理需求。
合理的物質需求。
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
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顯水。
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瞭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裡比高低。
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
朋友的交往需求。
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
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迴圈,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
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網咖。
為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的打罵也依然如此。是什麼力量讓孩子們鋌而走險呢?這裡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問題。
對異性關注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
比如女生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女孩子們在一起去對他們評頭論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種淡淡的喜歡,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
男孩和女孩,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的學習階段。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越來越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異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開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鬧鬧,簡單的問答,還可以是以班級活動為主題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透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達到對異性的瞭解。
很多孩子知道這不是什麼愛情,只是同學交往。他們認為自己憧憬的美好愛情沒有來臨,所以,更多人選擇了等待,等待自己長大。
問題。
1.厭學。
厭學就是學生討厭學習,厭煩到學校上課。
具體表現是學習效率低下,儘管有時候用功了,但效果不佳,並且感到學習非常枯燥,毫無興趣。
如果家長不督促,很少主動學習,不會主動的去涉及其他學習內容、一學習就覺得疲勞、要完成某一學習任務,需要家長用物質激勵、常常幻想,自己有多成功、有不明白的問題時,很少去弄明白到底是為什麼、花在電視、電腦和娛樂上的時間比學習時間多,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不會提前做計劃等。
有的甚至一提到學習就頭疼。
其實也有很多的老師也是因為自己學生的這個問題而絞盡腦汁。甚至是天天發愁這個問題。
本章完)
喜歡弟子總崩人設腫麼破請大家收藏:()弟子總崩人設腫麼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