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已經這樣子誠心誠意的邀請了自己,而且也會表示會幫助自己。如果這樣子晚上去接的話,避免會讓對方產生什麼顧忌。還有疑惑。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進退都不可以。可以說十分的令人為難。
但是最終想了一下。畢竟自己是他的恩人,雖然說不上是什麼生死之際的恩人。但是也是有溫飽之賜的。
自己也是在他。飢餓的時候為他提供了。飯菜。也為他提供了住處。保證了他的安全。
理應來說是不會出賣自己的。於是上官婉兒當下就決定去赴約。派人將那位約了出來。正好上官婉兒也想看一下那位被自己救下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如同自己夢境之中的那個男子。
當下也是更好的確認了一下。稍作喬裝打扮之後便從後門離開了太子府。
這種情況對於太子妃這種身份的人來說,是不可以私自出去的。更何況還是在這種情頭。
未婚女孩不能隨便被陌生男子看到。大戶小姐足不出戶,養尊處優。平民女子因為生活所迫或會經常出門,但都是儘量避免拋頭露面的。而已婚婦女雖然避諱少,但出門社交也會遭致社會不齒。
男人在外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主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服侍公婆等。上層階級,外指主持、參政、軍事,婦女不許涉獵。下層階級男耕女織。居住、活動、交往、日常行為等都以此為準則。
古時候女子的地位很卑微,男女嚴重不平等。這與新社會提倡的男女平等截然不同。古代雖講究無才便是德,但還是要學會基本的女紅等看家本領。
古代女子不能出門,是指待婚的女子。在古代,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小孩子是可以隨便到處玩的。等到了14歲左右,女孩子就不能出門了。這時候就會有媒人為她們張羅物件了,一般最多也就在家呆兩三年時間,她們就嫁人了。
平民家的女子都是如此,世家大族的女子更是如此。越是身份高貴,就是越拘束。
古代大家的小姐們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婚前待字閨閣,婚後在家相夫教子,很少出門的。
大多宅院都有二進院落,大的有三四進院落和花院,二進院落一般是在東西廂房之間建一道隔牆,外宅是工作人員居住的,內外宅之間一般建豪華的垂花門,垂花門內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動時才開啟,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指此門,家中的男僕一般也不得進此門。
古代女子她們活動的範圍就只能在自己的房間裡、院子裡,所以才說她們是“大家閨秀”,指的就是閨門裡的女子。
古代女子的閨房就是她們日常活動的地方,有的閨房會在牆上兩米多高的地方開一個方形的洞,那時為了方便她們在選親的時候,透過那個洞悄悄探頭窺望自己中意的未來夫婿的。
而且,在古代,足不出戶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要是一個古代女子說自己一出家門,連家門口那條街都能迷路,這說明她家庭條件好,家教好,名聲清白。只有貧窮人家的女子才不得不拋頭露面,大家閨秀才會連路都找不到。
這種情況在早初的時候十分的嚴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歷朝歷代的思想也都開始發生了變化。所以說女子外出。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
但是如果經常外出走動,肯定會免不了受到別人的指指點點,畢竟結伴出去也是可以的,只是不要總是出去。否則就算是沒什麼事情,也會被人說些什麼的。
“小姐,到了。”翠竹守在馬車旁邊道,眼神打量著周圍。
上官婉兒頭戴斗笠,一層黑色的紗絲蓋住了臉部,也是為了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認出來。在外面還是把身份掩蓋起來,還是比較保險的。
否則如果半路上出現了什麼意外什麼的就不好了。這也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更別提現在朝堂之上的形勢十分的嚴峻。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簷,簷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簷笠帽,在帽簷一週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帷帽亦作帷冒。周圍垂網的帽子。一說創於隋代。唐初貴婦人外出戴冪?,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則天時,兩者兼用。中宗以後,無複用冪?。後宮人隨駕出行,皆胡服乘馬,海內效之。甚至露髻馳騁,於是帷帽亦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