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修陵,多動土石。
下側山峭平原由於被驪山流下來的雨水沖刷,北端出口處狀如門道,形似鴻溝,故名鴻門。
項梁破關而入,跟離咸陽不過一日路程,陳兵於此,卻是有著別樣的計較。
當初為了項氏家門升格,以期裂土封王,特地借懷王熊心的名義詔告天下諸侯,先入關中者為王,有意將關中這塊沃野收入囊中。
可沒想到昔日瞧不上的鄉野落魄之人,竟然撿了個大便宜,佔據了大義名份。
項家諸人自然是忿怒者居多,脾氣暴烈如項羽,就直言要揮師摧城,以劉邦的首級震懾天下諸侯。
這一切都被項家的當家人項梁摁了下去,大軍停頓於鴻門,可沖天的銳氣百里外的咸陽也能感受得到。
“劉邦真的封存宮室以待上柱國?”
夏侯嬰抹了抹額頭的冷汗,面對少將軍項籍的質問,只是連忙點頭。
心底暗中慶幸,幸虧在入帳之前先見了張良先生,要不然對答之間少不得要出紕漏。
“既然如此,那麼眾將宴於鴻門,為何沛公不至?”
項梁駐軍鴻門,每日與眾諸侯飲宴,為的就是示威進逼,讓劉邦早日認清自身,擺正態度,從而重新獲得主動。
項羽連聲詰問,都在項梁的意料當中,由侄子發難,最終他再出面做最終裁定。
“咸陽乃是秦人心腹地,沛公軍務繁忙,脫身不得。”
夏侯嬰連忙申辯,“更要緊的是扶蘇、蒙恬、王離率大軍自西面來了。”
這條訊息引起了項梁的重視,西面來人也不比劉邦,如果讓他們入了咸陽,那麼事情又有波折。
起兵之初,各種口號亂飛,其中傳播最廣,凝聚人心效果最佳的,無非是公子扶蘇、楚將項燕。
農家起事一開始所打的旗號就是扶蘇的大旗,而天下人也真的很吃這一套,這才有了義軍如火如荼的進展。
始皇在位,十日九戰,民間耗損極大,而扶蘇多有諫言,期求休息養民。
加上扶保扶蘇的一系列背後勢力推動,扶蘇不惜觸怒祖龍為民請命的高大形象益發豐滿,在民間傳得人盡皆知。
公子扶蘇也成了天下煎熬之時仁厚君子的化身,百姓們對苛刻疲民的政令有多麼反感,對扶蘇就有多麼的嚮往。
如今扶蘇掛帥,自隴西入內史郡,別說是關中之地,就是六國故地,恐怕也不會有太多的牴觸。
畢竟他的身上還流著一半荊楚水鄉的骨血。
劉邦對項氏叔侄多有牴觸之心,之所以這麼快就派出了夏侯嬰為使,那是因為現實讓他認清了自己。
項氏在東,扶蘇在西,他與一眾沛縣老兄弟反倒成了夾在中間的受氣包,形勢與當初困守咸陽的趙高頗為相似。
東西兩方的兩股勢力,任何一人都不是他所能抵擋的,臨行之時,倒開始擔心起夏侯嬰能否順利說服項梁摒棄前嫌起來。
好在夏侯嬰迴轉的及時,帶回的訊息也讓劉邦等人鬆了一口氣。
“這多虧了了張良先生,如果不是張良先生指點,某家在項籍那小子面前就要露了怯,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了。”
與夏侯嬰一同回來的還有張良,此刻正笑眯眯的站在一旁望著劉邦不語。
“此番多謝張良先生提前至鴻門轉圜,要不然項氏叔侄倆不會這麼輕易揭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