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聞章邯面北自刎時,韓經等漢室眾人都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雖然是對立方,但不得不承認,章邯,是一位真正的帝國軍人,從始至終,都在為他所效忠的大秦嘔盡心血。
率領二十餘萬殘兵困守一隅,堅持至今,非有大毅力者不可為。
相守相攻的這些日子裡,章邯也用他的行動贏得了對手的敬重。
咸陽是不可能發出救兵的,章邯早就清楚得知道這點,因此在早期的接觸中,他也沒有過度排斥漢軍使節。
這種現象使得漢軍一眾有了某種錯覺,章邯末路窮途,除了率眾歸除別無他途,沒想到到最後,他選擇瞭如此剛烈的結束。
“章邯自殺時還說,懇請大王善待投降的秦軍將士,說他們都只是謀求飽腹的苦命人。”
歸來的使者親眼目暏了章邯臨終所為,納降之事久則生變容易引發動盪,因此第一時間趕回來稟報。
“章邯不失臣節,寡人也是極為敬重。”
“先前鉅鹿侯一事不過是戲言,離間秦廷,等到討秦結束,天下大定,寡人要追封他為侯爵之祀。”
忠義之輩向來是王族統治者所欣賞的,韓經也不例外,透過大力表彰章邯的忠義之舉,既能收攏降卒之心,減輕秦地百姓的恐慌,贏得他們的認同,又能使得漢室眾臣有見賢思齊之念。
何樂而不為!
韓經如此做,正好也能安撫立功的眾將之心,秦國之章邯忠於故國,漢王猶自不吝封賞,更何況一干立下卓勳的功臣!
“章邯已死,斬且按下不論,不知大王對二十餘萬新降之軍作何處置?”
范增陡然發問,言語間還很是鄭重。
“嗯?”
“招降編組的工作不是已經開始了嗎?”
對此,韓經大為不解,未省得范增言下何意。
在他的認知裡,章邯一去,他所遺下的二十餘萬人正好能作為漢軍的補充力量,擇優裁汰,精幹者編撿入軍,羸弱之人若遣返歸鄉或徵為隨軍民夫,這還有什麼考慮的。
“大王,二十萬剛放下刀兵的秦軍,一個處置不好,就是一場天大的禍事,且不談供給這新添的二十萬張嘴所需糧草物資,就說說二十萬顆不安躁動的心,又需要花費我大漢多少的心力!”
二十萬人,人人心底都有一本賬,加上投降之人本就敏感脆弱,極易發生營嘯,范增對此不無憂心。
“所以寡人才讓軍事府加急選派精幹人手,儘快將降人納入漢軍編制,以軍法約束,使之為我所用,這麼做,難道還有不妥?”
兩軍爭鋒,韓經早就對納降一事心有準備,也事前做了一番佈置,他覺得自己所做的已經足夠充分了,畢竟漢軍人數佔優,同化這些人無非是時間問題。
吃上一段時間的漢軍飯食,再小小的打上幾仗,同愾之心也就上來了,相互之間也就成了袍澤,昔日討漢被生執的齊軍不就很好嘛,現在身在漢軍大隊,誰還能分得清當初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