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章邯親自來了嗎?”
這裡曾是項羽的鉅鹿,成就了他一生的功業。
從這一戰開始,人們認識到了破釜沉舟的西楚霸王,併為之震怖不已。
另一個時空,復國的趙軍在鉅鹿被章邯、王離重重圍困,諸侯頓足逡巡,不敢上前。
只有項羽破開重重圍陣,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才使得總兵力佔優的各國諸侯聯軍鼓動士氣軍心,併力向前,一舉擊敗王離的長城軍團,困住章邯,使得大秦自此失去了正面戰場上的主力軍團。
如今有所不同,章邯仍是刑徒組成的大軍主將,王離卻被牽絆在長城一線,西域的蒙恬、扶蘇似乎比肆掠燕趙地的漢軍來得更有威脅。
而且范增與韓經定議,沒有急於攻拔鉅鹿,而是圍了起來,輪番練兵。
章邯從五十刑徒裡挑挑撿撿,真正編練成軍的也就二十萬,其餘的頂多只能算做押送糧草的輔軍、民夫,論及訓練度以及總戰力,漢軍還佔優勢。
“探子確實親眼見到了章邯的旗號,同時出現的還有李由、馮劫的將旗。”
李由、馮劫家世顯赫,也曾經過秦一統中原之戰的磨礪,雖然不比老一輩的王賁、蒙武,較之蒙恬、王離等人也只有一線之差,軍事素養極強。
他們是大郡郡守,南陽、三川乃是排在天下前列的大郡,其中又多銅鐵作坊,軍資物用極其豐富。
天下喪亂,陳勝兵鋒猶盛之時,二人就不約而同的大舉徵發兵役,雖然律法條文上有所限制,但是他們所將之軍中民夫也是配發了甲冑兵器的。
透過這種手段,當他們與章邯會合的時候,二人所攜兵力竟然也高達二十餘萬,這有些出乎范增的意料。
“章、李、馮合兵一處,再稍加磨合,就能形成整合的戰力,接下來就是一場硬仗了,主公委我以重任,節制諸將,還望諸位戮力同心,殲滅之股秦軍主力。”
失去這支兵馬,秦國在中原地除了分散開來的郡兵,再也不能找出夠份量的主力軍了,除非王離的長城軍團以及屠睢、趙佗的南征軍團回師。
西域對咸陽的詔書作冷處理,彷彿就當沒這一回事,仍舊關起門來過日子,只是兵馬糧草調動的跡象也是頻頻被探到,雖然扶蘇沒有表態,但王離暫時也是被釘死在了長城。
南征軍團更不用說,當時的號稱五十萬,實則不過是大部被髮配邊疆墾殖拓邊的六國亡人,而且徵百越結束後,秦廷當即按軍功給他們在南疆分了地,用土地束縛死了他們。
越地多瘴癘,開拓之初就損耗頗巨,剛剛穩定下來,紮根於此,如果此時屠睢敢說大軍回師救大秦患難,只怕晚上頭顱就被部下割了去。
“大戰在即,容不得絲毫閃失,將探馬都撒出去,除了正面之敵,還要監控王離、屠睢兵團的動靜,即便此二者路途遙遠,趕來參戰的可能性極小,但是我等也不可疏忽大意。”
因為秦國所有軍團對鉅鹿戰場能產生威脅的就只有這兩支兵馬,范增自然要小心再意,“另外,六國諸侯的動向我也要一目瞭然,所有關於他們的情報要做到一日兩報,大漢國運武運在此一役,斷然不容宵小之輩前來攪局。”
六國諸侯在秦軍主力被漢軍吸引牽制住的這段日子裡,瘋狂擴張,規模也不容小視。
稱王稱將軍者不知凡幾,當然,項氏所立的楚國是其中的獨一份。
陳勝、吳廣皆歿,張楚政權自然是名存實亡,項梁以楚地無主為名,尋來楚室後裔熊心為王,自領昔日項燕的上柱國上將軍,攻城拔郡,楚地已經漸漸恢復。
對於稱王於東海的景駒,項梁借其不遵陳王之令為由,已經出兵討平,景駒、秦嘉皆被少將軍項籍所殺。
九江之戰,英布、龍且多有閃耀,討平景駒這一戰才是項籍嶄露頭角的首戰。
“叔父,羽兒正要揮師越過齊地進入魏郡,為何突然將我從陣前喚回?”
項梁、項籍所率楚軍可謂是進展神速,短短數月之間,就必得了半數楚地,並且佔據了齊地一部分。
他們驚喜的發現,秦國治理了十多年的楚地動員力、戰鬥力竟然攀升了這麼多,曾經楚軍與秦相抗,不以眾無以相持,現在卻呈現一面倒之勢。
其中固然有秦軍不是主力,加之內部多年無戰事,戰力有所下滑,但更為主要的,秦之郡縣王權深入到鄉里,凝聚起來的力量真的極為龐大。
可以說,項氏叔侄坐享了秦國法吏十多年移風易俗行以法治的紅利,不過,楚國反秦之心最為徹底,這樣的秦制自然是要廢除的,楚人治楚,反秦不就是為了恢復楚之舊制麼?
楚之分封,模糊化管理治民習慣了,要不然另一個時空的項羽入咸陽,就會絲毫不顧典籍資料附之一炬了。
反倒是劉邦,在這之前就將戶口資料盡皆搬走保管了起來。
“那裡毗鄰鉅鹿戰場,秦漢正在對決,眼下秦、漢任何一方的實力都要強於我大楚,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此時,我等不適應捲進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