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堂主是如何知曉齊相的機密?”
朱家可沒有韓經那般深厚的功力,即使他靠得更近,也沒理由能聽得這麼詳細。
這也是韓經極為好奇的地方。
“義父有一門絕技,能識唇語。”
“此番是義父親自夜探相府所得,勝在其間守衛不是很森嚴,這才能全身而返。”
朱季是朱家心腹,前因後果自然是瞭然於胸,說不定街頭接應之人就是他呢。
能識唇語者,漢城之內也有不良人精於此道。
齊國在動員準備,得到韓經示下的漢城也緊鑼密鼓的應對起來。
此次海上作戰,正好能檢驗羅津港海軍的戰力,順便還能撈起一些落水齊卒服務於漢城基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果咸陽最終還是要親征漢城,遼東走廊的長度限制了秦軍的發揮,將來唯一可慮者就是海上防線。
一旦眾多秦軍隨著蜃樓泛海而來,羅津海軍是否能拒敵於海上就是關鍵之處。
這邊戰爭陰雲乍起,秦楚之間也絲毫沒有停歇。
就在秋糧入庫之後的幾天裡,秦國驛傳分外忙碌。
秦王再次大點兵,以李信為將,蒙恬共之,兵分兩路,將二十萬精銳之士直撲郢都而來。
原本秦王政傾向於老將王翦領兵,但是在昌平君的一番剖析之下,將此重擔交付與新生代將門李信與蒙恬。
昌平君說服秦王的理由很簡單,王氏將門滅國毀城無數,已經是一門三侯爵,再立下滅楚大功,將賞無可賞,難免重蹈武安君故事。
而王翦老成於謀,也深知此時王氏處於風雲際會的三叉口,直言無六十萬大軍,無以全盡滅楚之功。
六十萬大軍,又是傾盡國力毫無保留的一戰,這與李信所闡述的二十萬精銳速攻滅楚的略成本上不以道理計。
更多的是嬴政出於政治平衡的考慮,有意擢拔李氏、蒙氏,分擔王氏在軍中的影響力,這也有著保全有功宿將的一份仁心。
王家娶的多是秦國公主,早已與王室同氣連枝,密不可分,秦王也想王家能落下個好下場。
因為昌平君的謀國之言,加上自身的一力陳請,他也得到了負責此戰後勤轉運的職務。
等到伐楚功成,論功行賞,昌平君的地位將更見穩固。
楚國方面則是以項燕為上將軍,全權節制全國之軍,奮起抗秦。
相比於秦楚之間集結起的近百萬大軍,齊地拼湊出的十萬健卒渡海攻伐僻遠的漢城三郡似乎就顯得不值一提。
其實韓經自己也沒當回事,他的眼光早被秦楚大戰牢牢吸引了。
秦國放棄沉穩深謀的王翦,選用積極少壯的李信、蒙恬為將,昌平君又是負責糧草的關鍵先生,再聯想到歷史上此戰的結局,這一系列要說與燕丹的串聯沒有關係,韓經怎麼也不能相信。
“嬴政合該遭此重挫,只希望他經此一事,能調整窮兵黷武的國策。”
韓經是真心如此祝願的,不過秦王能領幾分情,那就不得而知了。
“齊軍先鋒是姬一虎,這回還真是冤家路窄...”
喜歡秦時之公子無雙請大家收藏:()秦時之公子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