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經嚼了嚼折下來的嫩樹枝,任由樹汁的那抹苦澀在舌蕾炸開。
丟掉了燕太子這層光環,拾起了墨家傳學之人的本領,還真有些舌燦蓮花的意思。
“接下來,我想說的,絕對是對齊國有百利而無一害。”
見後勝情緒緩和,燕丹走到近前,伸手將他攙起,“秦國勢大,齊國貿然背盟絕交,非是易事,而且容易招致咸陽的全力打擊。”
後勝點點頭,可不是嘛,王賁兵團也就在齊楚邊上,刀尖往哪邊指還不一定呢。
“齊國現在要做的,是順應秦使此次的要求。”
“藉此機會,大整兵甲,動員戍卒徭役,做好充足的準備。”
齊國士兵鬥志渙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雖然裝備居於列國之前,僅次於秦,但訓練以及戰鬥技巧可謂是一言難盡,畢竟是承平已久,沒經過戰火的淬鍊。
“而且,應秦之邀,攻取所謂的漢城三郡,於齊、於抗秦大局均有裨益。”
不僅是後勝兩眼有精光溢位,韓經也聚起精神,想聽一聽燕丹的說辭。
“箕子之國向來與我大燕遼東接壤,其地廣袤,不下齊魯,只是那裡人煙稀少,又多山林凍地,惡田較多,不像中原良田是經過精耕細植的。”
燕將秦開曾經率軍深入半島,對那裡的山川人文多有了解,燕丹知道這些不足為奇。
“但現在那裡大有不同,韓國公子韓經韓非率民遠遁,大量中原百姓定居於彼,廣泛分佈在箕子之國廣袤的土地上。”
“齊國攻取了那裡,既能開疆土攏生民,又得到了生息之所,將來起事抗秦,又能與遼東、代郡連成一片。”
“退一萬步講,即使齊楚燕代合力,仍是不敵秦軍,此處也能作為齊燕修養祭祀之所。”
綠毛丹這是要分一杯羹,想跟齊國一起圖謀漢城,韓經眼眉擰了擰,還是對這小子太仁慈了。
當然,燕丹的這番圖謀,與韓經坐擁三郡之實,坐視秦人追南逐北併吞中原大有關礙。
這是被燕丹記恨上了,將燕國滅亡的一部分賬算到了韓經頭上。
後勝的表情變化,燕丹是看在眼裡,此事促成已有七成把握,剩下的只是利益劃分的細節了。
“燕丹雖然名義上是個死人,但是遼東之臣民還是操繫於我手,尚可替父王作出聯齊伐漢的決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燕王喜本來就擔憂遼東離秦國兵鋒太近,如果有退路,當然是想離得越遠越好。
通往樂浪的遼東走廊被挖了那麼久,路上全是坑窪,如果從那裡出兵攻伐,簡直就是噩夢。
齊國拿下三郡,燕喜率軍民前去接收一部分,那就簡單得多了。
“燕國龜縮遼東,兵微民疲,難有作為,此戰全得仰仗我齊國。”
“既然是齊師伐漢,全取三郡豈不是更符合齊國的利益?”
經燕丹這麼一分析,後勝頓時覺得秦國所要求的伐漢之舉並非苦差,其中大有利益可圖。
齊人善於經營商賈之事,凡事必斤斤計較,甚至延伸到了國事謀劃上。
“表面上看,確實是更加有利於齊,可實際上卻是損齊利秦。”
“當齊國成為天下間唯一的那根眼中釘,秦國豈會放任,無論如何,都要拔出肉中之刺。”
做生意就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只要後勝肯談,燕丹就知道此事有了門路。
“分潤一郡之地於燕國,則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