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糾老秦,復我河山!
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西有大秦,如日東昇,百年國恨,滄海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東門校場,劇烈的鼓點一連三響,緊接著激昂的秦腔就在校場內響起。
河西之戰已經結束近百年,秦人先是被魏武卒打痛打醒,這才變法圖強。
耕戰制度的建立,興師復仇,擊敗魏國重奪河西出徵之前唱得就是這首歌,如今魏國霸權不再,強秦益強,這支戰歌仍流傳下來,每次聚兵之時都會高聲訟唱。
“咚!”
銅槌敲擊在懸垂的銅鐘上,發出一聲巨響,士卒們的歌聲正好在此時結束,又是一陣急促的鼓點,校場外側騎道上一列立身於高頭大馬上的黑甲騎士頂盔貫甲,魚貫而入。
臨到點將臺前,當先一人飛身而下,展了展甲上披風,“兵書上說過,兩軍相爭,失敗的一方往往是死於不熟悉戰陣,不通廝殺之法,而我們老秦人是逢戰必進,一往無前,個個都是百戰之兵。”
看此人裝扮,當是軍中司馬,按秦律,場上這千餘人都將受其轄制。
雖然還沒有到中午,但秋老虎的威力在此時還有幾分威力,臺上臺下都籠罩在一層燥熱裡,個個恨不得把衣甲都除去。
秦律森嚴,軍法更不用說,一個個站得筆直,傾聽軍司馬大人的講話。
“自秋收農事忙完之後,秋糧大豐收,奉王命各郡群縣大點兵,將士們集結於此,演兵月餘,陣法武藝都已經演練醇熟,正是當用之時。”
集結於此的是秦軍正卒,本身就是半職業化軍人,不同於徵召農夫臨時形成的更卒,日常操練本來就比較頻繁,對戰前的一系列動員工作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
不同於以往操練,此次郡中下到縣裡,再由鄉老宣講的軍令直言聚兵滅三晉,是要動真格的啦。
“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為大秦為君上執刃向前,拓土開疆!”
眾將士跟著臺上將領齊聲喊了幾遍,軍司馬見士氣有所提升,順勢就將軍務安排開了。
“百將治什長,什長治伍長,伍長管好伍中士卒,按照日期我們就要與郡內其他縣計程車卒們匯合起來,追隨上將軍王翦一舉破魏滅韓覆趙!”
“斬首登城,有功之人朝廷何吝爵位之賞,想分田分地的就同本將軍一起好好搏一搏!”
秦國的獎懲都是與戰功掛鉤的,統計戰功的最好方式就是割首計功,此番大戰必有大賞隨之賜下,有的就心頭變得火熱起來。
商君之法在秦國施行至今,養成了老秦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性格,說不得此次要以腰間頭顱系首換取田地了。
內史郡就是京畿所在,咸陽王都及周邊附屬縣鄉都包含在內,戍卒、正卒加上即將匯聚起來的更卒將達到六萬餘人,如今的秦國有近二十個郡,雖然不是沒個郡都有內史郡這樣的戶數,但全部徵發匯總下來也有執戈之士近百萬。
此次以王翦為統帥,直撲三晉,秦國上下就是按照總動員徵召的,到目前為止已經徵發80餘萬人,即將到達國力所能承受的極限。
求的就是畢其功於一役,行那天下歸一的千古偉業。
當然,王翦只是三軍總帥,在不同的戰場方向另有昌平君、昌文君、葉騰、李信等為主將,各領其職。
其中南面由王翦中軍三十萬以拒楚,北疆蒙氏父子長城軍團二十萬嚴防胡寇,東面才是一統之戰的先期目標。
昌平君、昌文君各將兵十萬分別出太行,一路過上黨進逼趙之邯鄲,一路犯大梁城,降將葉騰引南陽屯兵五萬取新鄭。
李信所部全是騎兵,騎兵五萬屯武遂,引而不發,隨時準備形成最鋒利的箭頭直插敵軍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