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快去快回,正好趕上熱菜送到,便直接搶了傳菜太監的活兒,自己帶領抬著食盒的小太監進了大殿。
殿內此時的氣氛很好,吐蕃王正在跟小皇帝講吐蕃的特色小吃。
劉啟往裡走的同時,跟何懷生交換了一個彼此心領神會的眼神。
何懷生原本還有點兒繃著的神經,此時才算是徹底放鬆下來。
小皇帝跟吐蕃王的聊天告一段落,抬頭看了眼劉啟道:“朕還道你找地方躲懶去了,原來竟是去傳菜了麼?”
劉啟忙陪著笑臉,加快腳步上前道:“皇上恕罪,老奴是見夏娘子這涼盤做得一道比一道受歡迎,心下著急,想知道熱菜都有什麼,所以才出去幫皇上催催。如今外頭天寒地凍的,熱菜不比涼盤,路上耽擱就沒有熱乎氣兒了。”
“朕不過說了一句,你倒是有一堆話,食盒裡頭都擱著熱水還包著棉套,怎麼能沒有熱乎氣兒了?”
劉啟見狀忙道:“皇上,上菜了。”
幾個小太監魚貫而入,這回一起端上來四道熱菜。
“燈籠茄子。”
“猴頭菜心。”
“水油浸刀魚。”
“天梯鴨掌。”
劉啟知道小皇帝不喜鴨掌雞爪之類的食材,但是很愛吃魚,於是便先夾了一條刀魚。
吃刀魚的最佳季節一般在立春到清明之間,但是大部分葷菜食材都被御膳房挑走了,夏月初見宮中準備的這批刀魚還算新鮮肥美,於是才做了這道菜。
宮中這次採買的是長江刀魚,魚身圓潤,整體白裡透亮。
刀魚之美,在其魚肉脂肪豐富,烹飪時需儘量保證魚身完整,以減少油脂的流失。
大齊人吃刀魚,多用清蒸,以吃其鮮美原味。
但是古代交通不便,漁產養殖業更不發達,刀魚捕撈上來,即便半點兒都不耽擱,快馬加鞭地運往京城,風味也難免受損。
所以這樣的刀魚如若淡淡只是清蒸,魚肉雖嫩,但是腥味難以盡除,入味也不盡如人意。
加之此時不是時令,魚身沒有達到最豐腴的程度,所以夏月初再三權衡,選擇了水油浸這種烹飪手法。
在烹飪的過程中,魚腥味會慢慢溶於水中,而水中有油,又會大大減少刀魚本身油脂的析出。
刀魚在低溫的水油混合物內始終處於飽和狀態,魚身既不會失水也不會失油,最大限度地使刀魚豐滿如鮮。
出鍋裝盤後澆上料汁,鋪上蔥薑絲,最後澆上熱油,直到上桌都還能聽到輕微的滋滋聲,香氣四溢。
侍膳太監動作嫻熟地剔下魚肉,去除小刺,蘸飽湯汁後,又夾了幾根被熱油淋過的蔥薑絲點綴再魚肉上面,最後放在小皇帝的餐盤內。
小皇帝喜食魚類,自然知道此時不該是吃刀魚的季節,但見盤中的刀魚卻好像比今年清明前吃過的還要細嫩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