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立國之初,民少而田豐。故而行商者甚少。商稅不提也罷!”
“承平二百多年後,人口增加至今近二萬萬,各地行商者眾多。”
“萬曆年間,商人手裡掌握了大量的財富,而國家卻缺少稅賦用度,過去少收商業稅甚至不收無事。然祖制至今,修改之無數。合則不能變之商稅也?”
僅僅數天後,下一期報紙發行時,朱子龍本體的讀後感又來了。
又是一個不直接點名,卻在造勢的讀後感,讓人無語,又無奈,只能繼續作陪,又不發發聲。
這一次的讀後感,朱子龍隱諱的潛臺詞。
無非是說,商稅好呀,商稅可以收呀。透過收取商業稅,國家獲得了銀子,然後用銀子去買商人的糧食或物品,這樣國家穩定了。
也不怕天災了,調渡也合理了。商人的地位也可以成為國企掛名,各種資源大開綠燈,皆大歡喜。
不相信?看下現如今的山東商界就是了。
國家有了銀子,士兵有了餉銀和撫卹,商業經商環境也好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
總而言之,這是朱子龍在造勢三把火。輿論這個東西,就是這麼用的。老百姓從來都是盲目的,今天聽這個說,明天聽那個說。說的內容還都差不多,所有人也就全信了!
甚至於認為這才是真理,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好傢伙,收商稅是合理的啊!
長期下來就是尼瑪的洗、腦。
接下來的日子裡,茶樓酒肆,街頭巷尾,談的都是這個事情。更有無數,早早就投靠朱子龍的新一代文人,直接站出來為大明週報搖旗吶喊!
一邊製造輿論,一邊朱子龍在日本,繼續當太上皇,做著xxoo的正經事情。
而朱子龍的皇帝分身這邊,新朝亦是新氣象。
大部分官員,都是簡在帝心。
雖然現在最得寵的是內閣首輔溫體仁,但是當了幾年的皇帝,朱子龍也深知大明的傳統。
以小官制大臣!
不願看到閣中一家獨大!
當然,百官中也不是全無抱團,以及奮鬥不息之人。
他們明面上無法和皇帝,以及溫體仁硬來對上,於是,就把念頭打到了報紙的上面。畢竟這是禮部分管的!
報紙威力之大,在看過大明週報最近一年來的表現之後,皆是有目共睹的。君臣對時報每期必看,但各人也越不滿,只是禁難。
報紙的威力,朝中上下又深有體會,最後想來想去,軍國重器,不如我們禮部也好好的精辦一下?
最近江南一干富商在醞釀開辦報紙,欲稱之為江南時報。
宛如後世的,地方報社,紛紛如雨後春x般冒出來。沒理由中樞要落於後人!
南京內閣諸臣,拿出的理由充足,自己開辦報紙也很有優勢。畢竟是中央,控制著全國各地,大義在手,理所應當。
君不見,連大明週報每期的內容,也有三分之一都經常要來抄自己的邸報?
所以,這會兒。
內閣關於開設大明皇報的議題,已經鄭重擺到皇帝案頭。
同時,他們這開頭一期,想的名號就是,想要名正朝廷的中樞所在。
當然了,估計也有暗示如今國情。臣強主弱,又豈是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