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那個金秋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震驚世界的長征勝利結束。這是黨領導人民軍隊的光輝勝利,也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可是,其他各地紅軍並沒有失敗,為什麼也要進行長征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
長征期間,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
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而看看清軍,山海關到烏蘭巴托un)的距離是1350公里,算起來也就是紅軍長征的十分之一路程!
再看二者的人心對比,紅軍每到一處,都是人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
清軍有嗎?
就連蒙古附屬那邊,現在也是三心二意的幹活。
綜合對比,也就是說距離上儘管不如,但是古代軍隊的補給更難於上青天。
紅軍長征出發時合計約30萬人,到達後剩餘約人。
清軍的小長征,結束時,不知道這八九萬人,可不可以殘存個二三萬人?
只能說是x目以待了!
沒過多久,在第一座雪山下休整了一天,並且勉強找尋了一些可食用樹皮和草根,充當臨時儲備軍糧的清軍,就再次上路了。
面前的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溼地,為泥質沼澤。它的形成原因很多!
經年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瀦水。沼澤生長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烏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積水淤黑,泥濘不堪,淺處沒膝,深處沒頂。
遠遠望去,似一片灰綠色海洋,不見山丘,不見樹木,鳥獸絕跡,人煙荒蕪,沒有村寨,沒有道路,東西南北,茫茫無限。
人和騾馬在草地上行走,須腳踏草叢根部,沿草甸前進。若不慎陷入泥潭,無人相救,會愈陷愈深,乃至被滅頂吞沒。
因為臨近雪山中間區域,草地區域氣候惡劣,晴空迷霧變幻莫測。
天空中,一隻巨鷹緩緩飛過。
和巨鷹小弟共享同一個視野的朱子龍,無語的看著下面的清軍大部隊。
心想,難怪自己在山海關的關外那前方設下了埋伏,卻總是等不來清軍的到來。原來是人家,不怕九死一生,兵行險招,競然玩起了山寨長征,上雪山,過草地了。
不得不說,還真是牛比!
他們給逼上梁山了,只能這麼玩。但是明軍和朱家軍卻不能這麼玩!
在這種地形,最大的敵人不是人類,而是大自然。
就算是朱家軍過來,也會一路死傷無數,這可玩不起。
算了,還是在他們的幾個可能性的大出口區域,埋伏人馬。以及叫上蒙古族中近明的部落,一同聯防吧。相信就算之前的計劃出現意外了,但清軍出了這些雪山和草地時,估計也是半死不活了。
那時,再給他們一個重擊,後金也就可以相當於80滅族,不足以成大患了!
…………
於是,朱子龍把觀察的重心,放在了京城的李自城那邊。
這不瞧不知道,一瞧嚇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