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處邊疆,滿清一旦突破長城馬上兵臨城下,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都城。
而南京,作為明朝的早期首都,設施是完備的,也有戰略縱深,以便跟滿清進行持久戰。遷都是可行的!
不過,真要遷都了,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
天子車駕出行,可不是帶上三五人,輕車簡從快馬南下那麼簡單。
拋開啥象徵統治的,宗廟禮器黃冊地圖,最起碼得帶上後宮嬪妃,貼身家奴,親近侍臣,勳貴外戚,還得需要軍隊的扈衛等無數人。
帶上太多的人一起跑的話,走陸路不行,一是太慢;二是李自成還在四周轉呢。
所有人走大運河的話,又不可能有大運河,可以直接到南京。而海路風險難測,最重要的是大明有那麼大的海洋運力嗎?明顯不太可能,所以最終還是隻能走陸路為先,那麼要計劃的東西就更多了!
除開以上不說,就算皇帝同意,朱子龍支援,可還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心裡。
那就是,“祖宗陵寢具在北京,遷安往”?
而且,朝中許多官員都是北方人,他們的根在這裡。他們祖上都是,隨扈從文皇遷都來的北京,紮根北京兩百多年。
這些人中有用的人肯定不少,那麼下意識會不會說“你還是另請高明吧,我實在也不是謙虛,我一個北方人怎麼能到南京呢”?
另外,忽視掉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階層,有沒有問過京營官兵的意見?他們家小都在北京,可會願意走?
沒有京營大軍的保護,想安全的走上千里路,到達南京,何其難也。
以上幾個都是從軍事角度看,從利益角度進行分析以下,南方計程車族不希望北方士族隨著皇權南下。因為,這樣會衝擊他們自身的利益。而不遷都的話,可以以北方為屏障,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劫掠。
而北方士族也不希望遷都,這樣會大大消弱他們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反正誰來了投降誰,認為新統治者都需要他們。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以上阻力統統不存在。天啟皇帝和皇后等人,順利南下!
然而,以前在北京保衛戰寇薄京師時,代宗沒出走避禍。庚戌之變寇薄京師時,世宗沒出走避禍。正德七年寇犯霸州京師戒嚴,武宗沒出走避禍,結果你一個後輩皇帝直接嚇跑了。
到了南京,他的統治合法性會不會下降呢?不過,有朱家軍在,還是不怕的。
南京多政爭失敗的失意官僚,更有南京六部,會不會造成南人北人的黨爭內耗呢?
假設這些擔憂也完全不存在,遷都最大的一個問題。
恐怕是時間上沒有提前準備好,有些太短,太倉促了。
原來的歷史上,李闖滅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無論是闖王還是崇禎應該都沒有想到,經過跟後金的多年鏖戰,再加上饑荒,民亂,明軍變得這麼不經打。
不過,在計劃表裡,朱子龍給皇后的提議是,現在遷還不算晚,以後更麻煩。
只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種輿論的壓力與道德的困境,都是需要極大權柄與毅力的人才能破解的。在信中,朱子龍明確的表示,皇后同志,自己可以做這種人。
有了黑鍋俠,而且還是實力強勁的黑鍋俠,這才打消了皇后的後顧之憂。
讓她最終看清了真相,下定了決心,要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