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運營可能是十幾個人管一家店,但是代運營的話可能就是一個人管十幾家店了,而一個人的精力跟能力往往是有限的。
十幾家店鋪不可能都是同一種類,運營可能經營一種類目的店鋪,但是不代表所有店鋪都精通,這就跟現實中做生意差不多。
可能你能開好飯館,但是不代表你能開好賣衣服的店,賣建材的店。
甚至可能在飯館這個類目中,你只能開好賣麻辣燙的店,卻開不了賣黃燜雞,賣炸串的店鋪。
而陶寶實則跟這個道理基本相同,因為本身電子商務這個詞的含義,就是指以資訊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
當然也可理解為在網際網路、企業內部網和增值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陶寶店線上其實也跟線下的店鋪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類目,大類目下面往往還有很多的小類目。
雖然很多基礎上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某些精細化的操作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而代運營公司的運營也不是神,不可能所有種類的店鋪都做過,這也就意味著店主將自己的店鋪託管給代運營公司其實算得上一個賭博的行為。
因為即便他別的店鋪做的很好,但是託管的店鋪很有可能就撲的一塌糊塗。
而代運營公司為了成本考慮,往往都會往公司的運營手裡塞十幾家店鋪,也不管他究竟做沒做過,能不能做起來,總之錢已經收完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運營就需要進行一個篩選了,首先篩選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老闆能否聯絡上,如果老闆聯絡不上連貨都很難發出的話,這樣店鋪是根本沒機會做起來的。
第二點則是根據自己是否操作過類似的類目,有沒有把握做起來進行第二輪的篩選。
最後才是根據篩選出來店鋪的產品優勢,進行精細化的運營。
當然這不是說被篩選掉的店鋪就不做了,只是會更側重篩選出來的店鋪而已,畢竟只有做的好的店鋪才有錢拿。
前世的林燃在代運營公司混了整整兩年,經手了三百家左右的店鋪,真正做起來的也就不到十個店鋪。
即便如此低的成功率他也被公司的所有人認定為公司的最強運營了,之後更是被提拔成公司的運營總監,甚至在某些專屬類目的行當裡也算是小有名氣。
那這樣一算,其實做代運營做店鋪的成功率有多低也是可想而知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跑來做代運營的有實力的真的很少,稍微有點實力的都想自己去做,但是自己本身就沒有那個水平,往往都是腦袋撞得滿頭包,然後發誓再也不做線上了。
找過來的基本都是沒什麼實力,比較心疼錢,連做幾個活動都捨不得的這種,即便運營有心想將店鋪做起來,但是依然是無力迴天。
機會稍縱即逝,一步慢步步慢,有些東西錯過了,就是真的錯過了,根本沒什麼彌補的機會。
當然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大環境的改變,一五年之後手機app的上線,電商概念的普及這無不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電商已經從原來的的藍海專案,風口上的專案,變成了一灘沼澤地,沒有點水準跟家底的人只要進入就會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