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就是代運營公司,老闆除了發貨以外什麼都不管,全部都託管給代運營公司,由其來進行管理,只需上繳給代運營公司一定的服務費用即可。
雙方可以說是各有優劣,畢竟自營的話無論是產品的質量,還是各個流程公司相對來說都能監管到位。
當然缺點也有,那就是如果單單只是做一個品類的店鋪,店鋪沒有形成規模,相較於代運營的話,公司的運作成本就太高了。
陶寶的藍海階段說實話也就是一六年以前,這個時候的陶寶真的就像雷布斯收的那樣,完全就在風口上,即便是個豬也能賺錢。
等一六年過了就不行了,之前單純只是做線下的商家意識到了網際網路營銷以及電商的商機都會紛紛入駐。
而只要他們一入駐,陶寶上的小型商家基本就要涼一大半,即便他們有著相對線下大賣家更多的電商運營經驗。
但是經驗再多也抵不過陶寶的扶持,以及大賣家的金錢開道...
更何況他們領先的那點知識真的只是小領先,大賣家只要隨便弄弄再加上陶寶的輔助就能迎頭追上,陶寶真正的玩法都是在陶寶的app上線之後,才豐富了起來。
後世真正靠著陶寶起來的電商大賣家真的是少之又少,因為大部分的小賣家賺到錢都基本消費掉了,根本沒有繼續對店鋪進行投入,豐富自己的產品,做自己的品牌的意識。
反而是賺到錢就開始花天酒地了,前世林燃做自營的時候碰見的那個老闆就是這樣的路數。
因為做女裝行業下屬的分支行業做的很早,基本陶寶上面只有他在賣這個品類的產品,於是即便他標註的價格跟實體店一樣,甚至還比實體店貴了一點依然賣的很好。
開始林燃還有些想不通為什麼明明比實體店貴,還會有人來買,後來聽老闆解釋之後他就懂了。
因為這屬於一個刻板印象的問題。
得益於陶寶走上正規化,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之前的08到13年這一段時間大家對陶寶的印象,那就是陶寶上的都是假貨,賣的都比實體店便宜。
而大部分網購的人說白了都懶。
因為本身就沒怎麼去實體店逛過,所以對價格都沒什麼印象,逛陶寶店的時候看到了,再加上那時候網上購物的風潮,於是便不怎麼思考的就下單購買了。
然後店鋪就很快從一個心的店鋪,升級成了五個皇冠級的店鋪。
據老闆講述,他當時都沒有想到會做到這種程度,得益於店鋪銷量的激增,他把家裡所有的親戚都抓了過來幫他打工。
雖然當時要白天接單,晚上打包到三點,第二天下午還要發貨,累得不行,但是每天幾百件的銷量,一天大幾萬的收入,也弄得他飄得不行。
每天都是花天酒地,基本當地所有帶特殊服務的地方,無論是高階的還是低端的他都去便了。
甚至連三四線的小明星他也體驗過,當年他帶著小明星去吃當時最流行的海底撈,品嚐之後被服務員的服務所打動了實則是想在小明星面前裝個闊)。
然後他直接一口氣在海底撈充值了五十萬...現實中的朋友發生的真事。)
五十萬當然很有效果,當天晚上他享受了一番小明星熱情的服務。
不過後果就是海底撈吃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