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嚐嚐,這個魚羊鮮也是一絕!!!”
秦穎給江葉盛了一碗湯,還特意幫他多加了好幾塊的羊肉。
江葉喝了一口之後,只覺得唇齒生香,滋味十足!!!
“不愧是魚羊鮮,這湯汁真的絕了!!!”
江葉忍不住笑了起來。
華夏的文字是博大精深的,每一個文字的出現,都有它的道理。
就比如“鮮”這個字,就是由一個“魚”和一個“羊”組成的。
相傳,明朝正統年間,吳縣洞庭東山,破天荒地出了一個文曲星,名叫施檠。
施巢考中頭科狀元,正統皇帝要招他做駙馬。
但施榘思念家有結髮之妻張氏,寧死不肯,於是惹惱了皇帝。
皇帝找他的岔兒,說他健康欠佳,打發他回了東山老家。
施榘是條硬漢子,覺得為此回老家,捫心無愧。
張氏呢,見丈夫寧願丟掉烏紗帽,不學宋朝陳世美,感到比跟著丈夫上任去做官太太還高興千百倍。
東山人也為自己的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而感到無比驕傲。
施狀元和夫人張氏,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可以說一百樣事體九十九樁如意。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說百事如意呢?原來,確有一件事情不大稱心,這就是施狀元好吃羊肉,不愛吃魚,聞到魚腥味就要反胃。
夫人張氏恰恰跟丈夫相反,無魚不下飯,唯獨討厭羊肉,聞到羊肉就要噁心。
恩愛夫妻朝夕相處,卻吃不到一起,對不上胃口,這可怎麼辦呢?沒法子,只好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鑼,夫妻分兩灶,各開各的夥。
然而,按照老規矩,逢年過節,總要閤家團聚,同席共餐吧!這樣一來,家裡只好既不買鮮魚,也不買羊肉了。
如此這般,豈非美中有一不足?
不知怎的,這樁不大不小的事,一下子被張揚了出去。
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東山家喻戶曉的“廚房新聞”。
好心的人們對狀元夫婦十分關心,都想找出一種燒魚沒魚腥味,燒羊肉沒有羊羶氣的辦法來,好讓他們天天能夠同席共餐。
當時,東山前山鎮上,有一個名叫王小二的飯館老闆,因為賺了點銀子,喜新厭舊,同妻子無理取鬧,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弄到最後,飯館關門,妻子帶著孩子回了孃家。
王小二也漸漸地變成了窮光蛋。
後來,王小二有幾次到施狀元家幫助辦宴席,被施狀元夫妻倆的品德所感,終於回心轉意,和妻子破鏡重圓。
不久,王小二夫妻倆又重新開起飯館,專心一意地做生意,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因此,王小二家都把施狀元當作恩人。
王小二夫婦當然也知道狀元府的“廚房新聞”,他們發誓要在烹燒鮮魚和羊肉這兩樣菜上,弄出個新名堂來。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