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工廠的電視劇只要不獅子大開口還是不愁賣的,因此很快就跟各大平臺達成了《黑鏡》的交易。
照例是企鵝影片、幻世網和夢工廠投資的c站拿下了網路播放版權,準備在3月底播出,以周播的形式,每週一集更新。
除了《黑鏡》將要播出之外,《疑犯追蹤》在年前就完成了籌備工作,年後馬上就舉辦了開機儀式。
《疑犯追蹤》的投資就比《黑鏡》要大得多了,20集,預算接近了9000萬,當然之所以成本這麼高,除了場面要大一些之外,演員的片酬也很不菲。
《疑犯追蹤》第一季請來了潘越名、段毅弘和《地心引力》的女主角吳越。
在去年的口碑電影《烈日灼心》中,段毅弘是奉獻了精彩的表演的,雖然沒有特別亮眼的票房成績,但是在市場上是相當吃香的一個演員,無論是氣質還是演技都很難找到替代品。
雖然不能算是一線演員,但也是強二線了。
而潘越名經歷了離婚風波後近幾年有些沉寂,沒有拿到太好的資源,但是目前也能算是弱二線演員了。
吳越更是因為出演了《地心引力》的女主角,而且是大女主,雖然電影還未上映,不過咖位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當然因為是夢工廠的電視劇,所以她也相當於是友情價出演。
即便如此,加上其他演員,總片酬也超過了2000萬,這其實已經是有夢工廠品牌和劇本加成後的結果,單集片酬才100多萬。
對於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演員來說,資源是不缺的,但是好資源卻是稀缺的。
作為影視產業中少有的,甚至是獨一份的能提供優質資源的電影公司,夢工廠的議價權是非常強的。
如果按照《疑犯追蹤》原版來拍當然是有些不合適的,所以對於這部經典科幻劇的劇本,陳景行還是做了一番魔改。
這一版《疑犯追蹤》的背景是安排到了《原始碼》世界中的。
故事是發生在《原始碼》世界的幾年後。
雖然避免了大都市中的放射性炸彈裝置爆炸,但是之後kb襲擊仍舊不時發生,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官方開發了一種機器,能夠運用大資料分析現代社會的所有資訊,包括無處不在的監控資訊、電話資訊與網路資訊,從而提前預判kb襲擊圖謀,阻止kb襲擊。
而不可避免的,機器不可能只精準定位kb襲擊,kb襲擊也是一種犯罪。
機器其實是從海量的資訊中計算出所有預謀犯罪或者有可能導致犯罪發生的可疑人員以及密切相關人員,再根據不同犯罪行為造成的影響,從中篩選出kb襲擊級別犯罪的相關人員,即“有關名單”。
而其他的沒有達到kb襲擊級別的潛在犯罪事件則稱為“無關名單”。
這其實跟陳景行前世位面的一部科幻經典《少數派報告》是相似的設定,《少數派報告》中的設定便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發明了能偵察人的腦電波的“聰明”的機器人――“先知”,“先知”能偵察出人的犯罪企圖,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經被犯罪預防組織的警察逮捕並獲刑。
當然在電影中這個所謂的“先知”其實不是機器,而是三個超自然的人,三個“先知”一起出具預測犯罪報告,如果三人中意見不同,則少數服從多數。
《疑犯追蹤》中這種能“預言犯罪”的是真的機器,而本位面中《少數派報告》這部科幻經典並未出現,所以《疑犯追蹤》中的這個設定就非常新穎了。
不過在陳景行的劇本中,雖然這個為了“預防kb襲擊”而發明的機器實際上有“預言罪犯”的功能,但是官方卻不允許使用這種功能。
一旦開啟這個功能,那麼恐怕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的法律、道德與倫理的顛覆,官方對此極為慎重,因此封閉了這個潘多拉磨合,過濾掉“無關名單”,只出具“有關名單”即與kb襲擊有關的人員名單,且第二天零時“無關名單”會被機器自動的永久刪除。
這個機器是如此的危險,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包括官方特殊部門和開發者在內,只有不到十個人知道機器的存在。
潘越名就是這個機器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他發明了一套啟發演算法,編寫出了“機器”,在經過六個月的人臉、聲音、步態識別和跟蹤測試後,接入了監控資料和網路資訊系統。
之後潘越名開始教會機器如何整理資料,理解人類,發現資訊間的關聯極易識別異常個體。
在某次學習、評估能力的測試中,潘越名發現“機器”對自己產生了如同子女對父母般的依戀,在“預測”到潘越名有生命危險時,不惜改變其程式碼,操控紅綠燈、手機和部分使用了輔助駕駛功能的車輛,讓潘越名免於一場車禍事故。
潘越名認為“機器”要保護的是這個世界,而不是某個人,而且機器對個別人產生的“感情”,導致它干涉人類社會運轉的舉動越過了他的警惕紅線,機器的潛力讓他既擔心又害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潘越名決定在每天零點讓機器自我刪除,只保留相關資料和核心程式碼,就像其自動刪除那些“無關名單”一樣,讓這個在他手中誕生的人工智慧始終保持中立和絕對理智,讓其不對任何人,包括他這個設計者產生感情。
系統上線後,效果非常好,幫助官方阻止了兩起kb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