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可能了,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大部分熱度都是這些國家的媒體自發宣傳的,一部好萊塢大片搞出聲勢後,各國媒體就會自行蹭熱度進行報道,相當於免費宣傳。
《地心引力》的“史上最貴”,“太空災難片”等標籤被國內媒體這麼炒作,夢工廠其實沒有花一分錢,媒體和營銷號是會自發找噱頭吸流量的。
陳景行想要的效果就是起碼在華美兩國,以及東亞幾個重要市場要實現同步上映,其他主要市場也要相繼上映。
同步上映的國家越多,就能更加容易的樹立起國際特效大片的形象,聲勢造起來後,就能達到良性迴圈,能讓夢工廠以最小的資源和成本取得最大的宣傳效果。
《原始碼》去年的海外票房是不錯的,加上前幾部的積累,陳景行的品牌在海外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這就讓《地心引力》的全球同步計劃具有可行性。
也因此夢工廠在年後便迅速開始跟進日韓及東南亞各國的發行工作,跟各國在地的發行商和院線進行協調和談判。
而在北美市場,螢火蟲發行公司也很快跟環球商量起《地心引力》的發行和宣傳安排。
之所以選擇環球,首先螢火蟲公司的負責人就是環球推薦的,有北美大院線和環球的工作經歷,其次則是在《原始碼》的發行上,兩家合作的還算愉快。
再加上《地心引力》是環球旗下特效工作室近幾年的最大單,從這個意義上看環球也算是參與了《地心引力》的製作,也對這部電影比較瞭解和看好。
不過既然在國內是暑期檔上映,那麼要實現華美兩國同步上映,北美市場自然也是暑期檔,這在競爭遠比華國市場激烈的北美來說還是有難度的。
畢竟《地心引力》在北美上映不是像其他國內電影一樣,隨便在灣區和幾座華人大量聚居的大城市找幾十家甚至幾家電影院上映。
陳景行的底線是《地心引力》這次在北美上映,至少要湊夠三千家以上的影院開畫,這樣的大規模上映已經是a級大片的待遇了,恐怕需要環球和其他好萊塢大廠好好協商一番。
而《地心引力》的發行也將成為夢工廠在上半年要耗費最大資源去推動的重要任務。
除了電影之外,夢工廠還有三部已經立項的電視劇。
三部劇中,《黑鏡》已經拍完了,因為第一季只有五集,每集差不多五十多分鐘,相當於一部迷你劇。
而這一季中的故事也基本都是小而美的科幻寓言,並沒有涉及到大場面,所以不僅成本小,拍攝起來也很容易,甚至在年前連後期視效都已經完工了,就等在影片網站播出了。
當然成本小隻是相對於夢工廠的其他影視劇專案而言的,《黑鏡》第一季製作費用超過了2000萬,相當於集均400萬,這個金額已經算是國產電視劇最高的水平了。
國內目前某幾部號稱s級製作的電視劇雖然對外的單整合本已經有超過400萬的,但是片酬佔比是非常大的,能抗收視或者有號召力的一線明星目前單集片酬普遍都超過了100萬,請上兩個這樣的明星單整合本就超200萬了。
而《黑鏡》的片酬成本則幾乎只有製作費用的十分之一,劇中基本沒有知名度高的明星,不是十八線小演員,就是沒有名氣的話劇演員,甚至還有京影和中戲的在校生,對於夢工廠的戲,他們哪怕不要片酬都願意參演,夢工廠的影視劇帶來的曝光度和討論度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益了。
倒不是夢工廠清高,不屑於請大明星,或者陳景行摳門,不捨得花錢。
而是就五集,每集還是獨立的故事,要用不同的演員,一線演員到你這拍一集,製作方還要求高,基本是電影級別的要求,耗這麼大精力,然後片酬一百萬,說實話對於一線明星來講屬於價效比很低了。
請二三線的明星來也沒意義,只有五集的電視劇,也沒有大ip墊底,影片網站不可能花大價錢採購,請明星的片酬對於夢工廠來說就缺乏價效比。
索性就放棄卡司的市場號召力,就憑藉夢工廠本身建立起的品牌,低價賣給網路平臺,收付費點播分賬和廣告分賬。
等到第一季打出名氣,第二季自然就能賣出高價,而且能談出更好的點播分賬條件。
陳景行相信有夢工廠的品牌和過硬的質量,《黑鏡》的市場前景還是很光明的,就算每一集當作網大,那也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網路大電影好看的多,雖然網大的名氣不好,但是現在有些網大的收益甚至超出很多院線電影,《黑鏡》的錢景不會差。
喜歡華娛科幻之王請大家收藏:()華娛科幻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