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那支,同去的是幾家在江南經商的溫氏族人,族長不是四房的溫修遠,而是其中一個叫溫元昌的。這人在江南有好些商鋪,生意做得最大,在江南也置了良田,但凡遷回去,他給各家送一處體面的祖屋、祖田,聽說溫元昌將他父母、祖父母的墳都移過去了。
聽太平府溫氏的人說,溫老候爺的墳也遷至玉堂鎮了,待溫老夫人百年歸老,便要葬在玉堂鎮。說是給江南的溫四老爺送了溫老候爺身前常穿的一套衣物,又有一套溫老夫人的衣物,令他在金華縣給父母建一座衣冠塚,溫四老爺的嫡次子一家也都遷過去了。
願意留在京城主支的,不另得銀錢,分出去的都或多或少得了一筆銀錢,溫老夫人做主,給溫令宜二萬兩銀子、溫四老爺一家十萬兩銀子。其他同去江南的各家,每家領了一千兩銀子的安家費,這是溫老夫人出。金華縣的新族長則給各家安頓住宅、田產,保證他們能在金華縣不受餓挨凍。
對來太平府的這支,鎮東王給溫五老爺一家三十萬兩銀子,來玉堂鎮的族人按人頭算,一人五百兩銀子,願意遷來的,多是沒什麼家底的,但聽說可以幫忙挺父祖墳墓來,又為了多筆銀子,倒有二十三家跟了過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故土難離,他們也不例外,因溫老候爺這脈的崛起,家中又出了一個皇后,底蘊還是在的,即便是分族家裡也拿得出來銀子。
誰不知道西山縣溫家富裕,再富也只有嫡系富,族裡的族人有大多數只是勉強能吃飽穿暖。
翠淺望著江若寧。
江若寧道:“溫老夫人說是為了卻溫老候爺的遺願,我怎覺得這是在避禍?”
翠濃將信將疑。
“世人皆知,葉老歸根,人老戀故土,溫老夫人而今亦有八十多歲的高齡,為保子孫,竟遷離故土,這份慈愛之心令人感佩。實在是溫家的子孫不爭氣,給溫家屢屢埋下禍根。溫令宜私娶皇家婦,溫令姝迫害皇家公主,且看這兩件事,溫家的當家人就沒行好。”江若寧面帶憂色地道:“溫老夫人想到太簡單,以為分支就能保全幾個子孫後代,她不該將溫如山分到金華縣,應該讓他與溫家三房一支。分作三支,至少有兩支是乾淨的,這樣還能保住兩支,如此一來,他日若是皇家翻舊賬,京城、江南兩支都跑不掉。”
秋後算賬的事,歷朝歷代都有,多少功高震主者如此,多少皇帝不能震懾做主時如此,一旦皇帝能掌控大局,就會將那些給他添過堵、給過氣受的人一點厲害看。
翠濃道:“溫四老爺原有兩個兒子,長子分到江南那支,次子隨溫老夫人到了太平府這支。”她只覺怪異得緊,從來沒有這樣分的,多是有出息的這一脈帶著與己親近的一些族人分出去,沒有像這樣分成三支的。
明明是一家人,卻又分成了幾個族裡。
溫老夫人這分明就是要保子孫,江若寧能瞧出來,翠濃也能猜到。
江若寧呢喃道:“莫不是溫老夫人就這事詢問過皇家?”
翠濃道:“幾日前,太平府溫氏的下人來採買辦慶宴的物什,說是從京城遞來的訊息,皇上賞了太平溫氏族長溫向遠一個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出身,皇家不是要處罰溫氏,怎麼還給溫向遠賞了同進士出身,這是多少人寒窗苦讀才能掙來的功名,皇帝就賞給溫向遠了。
溫向遠這支可是從京城那支徹底脫出來了,溫向遠在他兄弟五人裡頭是最老實的,到了三十多歲才考中了秀才,是個沉穩、踏實之人,也因文不成、武不就,一直在西山縣溫老夫人跟前,得溫老夫人教導最多,但五房的子女卻較其他四房更為出息。
首先就說溫令娟,雖是個女子,那可是大燕首屈一指的女將軍,便是當年征戰的蕭娜、溫雙也比不得,是真正襄助德王在沙場立下赫赫戰功的奇女子,性子看似大大咧咧,但粗中有細,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頗有溫老夫人的膽識眼光。
溫令守文武兼備,他所缺少的是像溫鵬遠那樣的父親,也許正因為如此,他行事頗有其父的沉穩踏實,比同齡人更顯老道,就算不能做一個像德王那樣立大功的人,至少也是一個實幹性官員。
一行人在太平府小憩了兩日,方啟程轉往月州城。
待江若寧到時,李觀早將後宅拾掇出來,辛懷志、李眠等人已赴任,而翠淺、翠濃是要住在月州城內的,李觀索性給翠淺十六一家三口撥了處小院,又給翠濃一家在州衙後宅撥了處小院,自己一家住了主院。
李觀給十六謀了個月州府經歷一職,這是正八品的小吏,倒比早前的差事又升了兩級,有他關照,只要十六用心盡力,還有再升的空間。
翠濃早前沒瞧江若寧的事,時間一長就瞧出些端倪,又對照京城早幾年的流言,私下裡問了翠淺兩回:“翠淺,你說李夫人……是不是……就是鳳歌公主?”翠淺不答是,也不否認,連問兩回後,翠濃見翠淺對江若寧恭敬有加,又用心幫襯,越發肯定自己的猜測,當她問第三回時,翠淺道:“你記在心裡,便是你夫婿那兒也不要說,我們做好自己的事,用心襄助道臺夫人就是。”(未完待續。)
喜歡紅妝名捕請大家收藏:()紅妝名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