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除夕,李氏族裡要祭拜祖宗,開祠堂,李觀帶著妻兒拜見先祖,族老們照例將江若寧、李康母子的名諱記入宗祠,“李家嫡系三房長子李觀之妻江氏,于靖武六年正月初五產長子李康。”
李觀將妻兒的名諱記入宗祠,又記了李十六一家三口的名諱,李十六之父李二三,原是他父親二十二歲時生他,便取了李二三的名兒,到李二三娶妻生子時,因十六出生那日正是十六日就取了十六的名字。
李觀揖手道:“族長和幾位族老以為,李十六當叫個什麼名兒好?”
這輩之中,對是目字輩的,嫡系三房都娶了與目有關的字為名像李望、李賞、李觀、李閱等,又有嫡系李大老家的李矚、李瞰等。
“李真、李直也得有了。李觀,你是翰林院學士,李十六是收入族中的子弟,就如早前李真、李直那兩家一樣。”
這兩家原是李氏的旁支,是從北方遷過來的,查了族譜,說是一百多年前從青溪縣李家移到北方的,算認祖歸宗。
李觀想了片刻,“就叫李具,具者乃有用之人。”
十六心裡暗道:四老爺給他銀子,讓他去考秀才,用的就是這個名兒,他故意在這裡裝作他不知叫什麼名兒的好,這在蒙鬼呢。
只是,他得中秀才的事,只得他和李觀知曉,早前原就是瞞著人的,連翠淺和江若寧都不知道,早前只說讓李觀去奉天府照看店鋪生意,實則是十六去考秀才。
幾人沉吟了一下,“這名兒不錯。李具,帶你妻兒祭拜先祖,就用文字說明李二三一家的情況,從即日起開,李具與其姐李初三便是我李氏族人。”
李十六帶了翠淺、兒子五斤拜祭祖先。
“記族譜,李具之妻鍾氏。”大老爺朗聲問道:“李具,你兒子出生年月,大名字可取了,這輩該是廣字輩,除了嫡系的子職用兩字名,按著輩份,你兒子應該叫李廣什麼……”
翠淺與李十六跪在祠堂中央,昨夜夫妻倆就想了一宿的名字,李十六揖手道:“五斤五行缺木,就廣林。”
大老爺辭仕還家,擔了李氏族長,此刻沉吟,有人道:“這不成,李廣林已經有了,再換一個。”
“李廣彬、李廣森,文質彬彬的彬,森林的森。”
“李廣彬也有了,那就李廣森。”
一家三口取了香燭拜了祖宗,就算正式是青溪縣李氏族人了。
李大老爺鬚髮花白,捻了一下鬍鬚,“你們現在是李氏族,照規矩是些分些田地度日,就給你家先分五畝地,每年收了糧食,向族裡公中交一成八的收息,你若他日在外謀得差事,也要向族中公里交一成的收息銀子。族裡會給你家分一處宅子居住。”
十六揖手謝過李大老爺與各位族老。
李觀道:“十六的姐姐、姐夫也是族中人,宅子就先由初三夫婦幫忙照看,十六還暫住李家三房後宅的院子了。翻了年,十六要隨我們夫妻入京,十六已在京城謀到了差事,年節後也要赴任。”
一時間,李大老爺驚了一下,就連族老們原本眯著的眼,都多了一些意味。
李二老爺則是大叫起來:“少遊,你是說給李具謀了差事,不知是什麼差事?”
“是京中朋友幫的忙,謀的是大理寺司獄一職,在大理寺牢房抄抄寫寫,做些登記的文官。”
翠淺喜出望外,這是說十六不再是下人,也出仕為官了。
族長與族老們卻有些不大樂意,想反駁,誰不知道李觀與十六的感情深厚,這幾年十六夫婦追隨左右,任勞任怨,而且十六打小就跟在李觀身邊,要不是早前是個下人,今歲秋天一抵青溪縣,江若寧就讓李觀脫了李觀的奴籍,李觀參加了童試,竟考中了秀才,且在奉天府的名次還不錯,是三十多名。
李觀繼續道:“李具得中了秀才,人也忠厚可靠,京中的朋友早就相中他,這種順水推舟的人,我又怎會攔中。好歹他現在也是李氏族人,入了京,雖是個小吏,也多個幫襯。”
說是他京中朋友相中了十六,族長、族老們一個個都是人精,要信了這鬼話才怪。
翠淺一家跪拜了祖先,拉著五斤站到江若寧身邊。
江若寧抱著李康,康兒手裡則握了一隻串在棒棒上的冰糖山楂吃。
李觀揖了揖手:“大伯、各位叔父,若沒有事,少遊告退了。若兒身子不好,她承不住的,得回家喝藥。”
他大踏步從江若寧手裡接過康兒,“來,爹抱你回去。”
江若寧跟在後頭,小聲嘀咕道:“我才不要喝藥,我都好了,你還讓我喝藥。”
李十六一家跟了出去,後頭跟著李初三夫婦,這兩夫妻都姓李,李二三祖上姓什麼,早已沒人記得,只知道他是李家的家生子。而今他家的後人從了良籍,還成了李氏族人,這讓李家的家生子們都看到良籍的曙光。
李二老爺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家李賞、李望不比那李十六強上十倍?京裡貴人就瞧上李十六了,要他出仕為官?哼!”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大老爺睨了一眼,就說李觀說的是鬼話,但他們能說不信嗎?在這一輩裡,就李觀的官職最高,翻年就要入京赴任,翰林院從四品的陪讀學士,這可是在御前陪侍的,自來這翰林院陪讀、陪讀和掌院大學士,都是皇帝信任和器重的人。
有多少丞相就是從翰林院出來的?
便是六部尚書裡頭,也有不少人做過翰林院的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