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官渡初戰風雲會,鄴城失約飛燕臨
官渡之戰拉開帷幕,曹操始終不驕不餒,聽從郭嘉、荀彧等人的建言,兵分數路,謹慎冷靜的布戰:
第一路,先派呂布降將臧霸,領精兵從琅玡入青州,佔據齊、北海、東安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備袁軍從東面偷襲許都;
第二路,命于禁率步騎五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協助扼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以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
第三路,由中軍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阻擋袁紹正面進攻;而曹操自己,則領兵進據冀州的黎陽縣。
與此同時,他還派出謀士齎發封賞,安撫關中,拉攏涼州的軍閥,以穩定翼側。
這一來,曹軍便用僅有的五萬兵力,扼守住了關口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佔據了十分有利的地位。黃河綿延千里,雖然多處可以渡河,但官渡所在,乃是鴻溝上游,瀕臨汴水,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二水,為許都之屏障,必是袁紹搶奪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在這裡設防,近鄰許縣,曹操的後勤補給,就比袁紹拉長戰線的情況好得多了。
建安三年六月,曹操與袁紹的爭鬥逐漸進入了相持階段。
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先派大將顏良為先鋒,率軍進攻白馬縣,打擊曹操的東郡太守劉延。意圖取下黃河南岸的要塞,保障大軍渡河。
郭嘉便為曹操獻計,認為袁紹兵多,請主公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要渡河攻打袁紹的後方,使得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便可擊敗顏良。
曹操深以為然,採納了此計,便假作要從延津過河,袁紹果然上當,連忙派兵前往延津渡口,導致兵力分散。曹操則趁機率領輕騎,以張遼、許褚為前鋒,急趨白馬,二將悍勇,衝進萬軍之中斬殺了顏良,袁軍潰敗而走。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便遷徙白馬縣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
袁紹氣不過上當,便率軍渡河追擊,一路攆到延津以南,派出大將文丑和劉備,繼續追擊曹操。當時曹操只有一千精騎,而文丑有五千騎兵、劉備又有一千騎兵,後頭還有步兵在追,曹操急中生智,令士卒解鞍放馬,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裝作潰逃之象。追兵當中突然有人大喊“曹操已敗,我等拾錢牽馬!”,文丑、劉備等人在前方喝止不及,後方一派亂象,士卒紛紛在河畔爭搶財物——曹操趁機掉頭髮起猛攻,很快擊敗了袁軍。文丑亂軍之中被人殺死,劉備趁機逃走,曹操得勝回到官渡,三軍為之振奮慶賀。
反觀袁紹這邊,卻是一連折損了顏良、文丑二將,士氣糜落,一派低迷之象。
卻說另一邊,時值季夏,兗州大地平原起伏,長河吞吐,不見巍峨聳峙的丘山疊嶂,只一片廣袤延綿的風光。因毗近太行山脈的緣故,天氣陰晴不定,宛如小孩兒的臉蛋,一日三變。何況夏末秋初,更是暴雨頻至,旱澇多發的時節。
東郡白馬縣中,有一處千翠湖,比鄰白馬山,碧波千頃,湖中白蓮盛放,幽香凜人。湖邊有一片樹林,內裡枝葉綿密,古木蒼虯,白日裡擋住了灼熱的陽光,參差橫斜,清涼森然。夜晚時卻是蟲鳴陣陣,靜謐空無。
一行短打精勁的漢子,趁夜在林中快速穿行,滿頭的汗水,溼透後背夾衣。月光映照下,只見這些人勁裝結束,甲冑盈身,腰間別有馬鞭和武器,一看便知是棄馬入林的行伍之人。
當先一人,眉目翾飛,頸中系一條火焰般的紅巾,俊秀中透出一股桀驁不馴的神氣來,他低聲朝身後諸人道:“……手腳都利索點,莫讓公子久等了。”眾人齊聲唱諾,俱是打迭了精神快步趕路。
轉過了大片的黑松林,前方又現出一片的杏林。繞過杏林子之後,卻出現了一片密椏縱枝的怪林子,眾人在這怪林中東扭西拐,無論如何也難以前進一步,不由得嘖嘖稱奇。
領頭的紅巾青年怔了一怔,旋即笑道:“這必是公子佈下的陣法了。”他笑罷,便即提氣縱聲,大叫道,“公子——公子——是飛燕來了!”聲音遠遠傳出去,似在林中不停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