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也就是戶口制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指透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範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並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
它是統治者徵調賦役、落實行政管理、執行法律的主要依據,也是國家對人民實行道德教化、恢復人身自由的重要途徑。
當然,沈明城邦定下的戶籍制度並沒有那麼高階,他們也只是為了對現有元人邊人進行一個更詳細的統計罷了。
在原本的禮法之中,每一名元人都會進行登記造冊,但是對於邊人卻沒有太硬性的規定。
因為邊人屬於元人的附庸,沒了元人他們什麼也不是,這就導致一部分邊人在元人死亡後就被降為奴隸。
所以對不對邊人進行登記造冊,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一件事。
然而,為了加強對奴隸的統治,城邦會詳細記錄奴隸的名字,家人和族人,以方便形成連坐制度。
而在沈明確定取消奴隸制度這一政策後,戶籍制度便可以發揮作用了,再也不用擔心邊人降級給戶籍統計帶來麻煩。
經過一番詳細的統計,現有元人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二人,現有邊人,包括被斬斷尾巴的元人,一共有兩萬六千七百五十三人。
邊人的數量遠遠超過元人的數量。
除此之外,高層們也對現有奴隸進行了一番統計,經過這次的大戰後,奴隸包括奴軍的總人口數量已經降至五千七百九十四人。
經過幾輪商討,以及元老們的意見修改後,城邦高層決定將女性的奴隸暫時歸類為邊人,並且還會將她們打散,分別安排到其餘雄性元人的石屋中。
而對於男性的奴隸,則就相對殘忍的多,為了將來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城邦高層果斷下令斬去男性的奴隸第五肢,防止他們傳播元人以外的血脈,同時對他們還有著另外的安排。
取消“元人連帶邊人”的制度,規定元人的死亡不禍及邊人,這讓邊人的生命大大得到了保障。
完成了資料統計後,便是對所有人進行登記造冊。
戶籍制度分為元籍和邊籍兩種。
元籍是針對元人的,其令牌上會標註名字,性別,出生年月日,父母的名字,是否為王之子等等。
其中出生年月日的起始日期從巨石陣建立的那天開始算起。
邊籍也同樣如此,只是除了針對性的一些條款後,還會對邊人有關聯的元人進行記錄。
幾個月以來,所有人都在為了戶籍制度而不斷奔波。
這一項工作也成為了沈明城邦的重點工作,暫由輔政公進行管理。
戶籍登記的材料由青銅鑄造而成,這是一種手掌大小的長方形令牌,頂部有穿孔,可以透過麻繩將它們給串聯起來,防止丟失。
登記完成,這些令牌會按照元老們所屬的利益群體,分別存放在新建立的二十四座大型石屋中。
戶籍,讓沈明城邦的制度變得更加完善。
可是,光有制度,沒有食物可不行。
既然取消了奴隸制度,那食物的來源必須由元人以及邊人親自獲取。
城邦獲取食物的來源一共有三點,農業、牧業以及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