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方景是打算見一見那木的,但最後還是改變了主意。
對於北遼王這個俘虜來說,方景是打心底裡沒什麼興趣,要不是方景想研究研究他是怎麼把北遼給弄亡國的,恐怕連想見他的想法都不會有。
但冷靜下來之後,方景想明白了,北遼亡國了是因為忽烈死了,跟那木沒什麼關係啊!
別說今天俘虜的是那木,就是那金、那火、那水,他也是一樣的。
所以,方景就對這個那木沒什麼興趣見面了。
一道聖旨從宮中傳了出來,直接送去了刑部和禮部的手中。
這道聖旨落在刑部尚書毋碧的手中時,他可是著實被嚇了一跳。
陛下說的很明白,要刑部按照大契律法,從嚴審判北遼王那木。
而陛下給禮部尚書的詔書中則是寫了,要他輔助刑部,對這場審判在程式上要附和禮法。
兩位尚書大人,全都驚呆了。
一國之君啊!
就算是敵國的君主,那也是一國之君啊!
在禮法之上,國君可是最為神聖的。
刑部來審判一國之君,那是從來都沒有過先例的。
對於這種亡國之君的審判和處置,向來都是由陛下聖決的。
不管是哪朝哪代,從來也沒有過臣子審判君主的道理啊!
但方景的旨意上寫的也很明確了,要讓那木清楚的知道,他自己都犯了哪些個罪過,要讓他在接受審判之後心服口服。
在刑部和禮部兩位尚書看來,陛下這或許就是在彰顯大國風範吧。
可這樣的事情,還是把兩位尚書大人給愁壞了。
這可要如何審判才好?
刑部尚書毋碧,他雖然也是個大儒,但刑部上上下下都深受著刑名家的影響。
在刑部的體系中,刑名家自成一派,主張的也都是按照大契律法來直接審判。
他們依據的是刑名家的經典,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那若是按照這個推論的話,北遼王犯了王法,自然是要和那些個普通民眾一樣,接受刑部的審判。
這一點倒是無可厚非。
只是,北遼王所犯下的罪狀,都有什麼呢?
這就不要太清楚了!
覬覦、不臣、謀逆、殺生、劫掠……
這些個罪狀當中,最輕的都是個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