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阮琰左手大指輕點七徽,右手大指向內彈入,繼而右手中指向內彈入,琴曲開篇泛音清越,泠然善也,眾人只覺塵囂遁去,風,乍起。
曲目——《列子禦風》。
《列子禦風》,又名《列子》、《禦風行》,相傳為南宋著名琴家毛敏仲所作。
《神奇秘譜》記載雲:臞仙曰,是曲者,毛仲翁取列子黃帝篇“禦風擬神遊六合”所作。其趣同。
《西麓堂琴統》言:毛敏仲所作,自雲平生精粹在此。蓋取諸列子禦風之意,亦劉氏所傳,其來遠矣。
《杏莊太音補遺》曰:“列子禦風,是以神禦虛也,周流六虛,無所不臧,惟至人能之。後人遂擬是曲。”
《楊掄太古遺音》則有較詳細的題解:
按斯曲,乃神品仙音,異人所傳也。
粵昔列子,諱禦寇,春秋鄭國隱居之高士。與關尹子為友。嘗偃仰屈伸,煦噓呼吸,遊心於清淨玄虛之府,茫無所得。
後聞壺丘子道高德重,複往以畫之,相與講求至理者,幾四古年,一旦豁然貫通,窺其壺奧,而神解焉;故能禦風以行,若馳天馬然,扶搖於九萬之上,遨遊於六合之中,俯視乾坤,飛跨宇宙,列跡於清虛無極之表,而與天地相為始終焉。
後之學道者,景仰其事而企慕之,寫入綠綺;無非遐想其盛軌,而思同遊於九垓八埏之境耳。不然,何其音之人神如斯也?舊本頗有錯簡,餘皆印證,而維新之,庶使聽者忘倦。
……
《列子禦風》全曲共十段,分別為:一、憑虛馭風;二、俯視寰壤;三、渺焉六合;四、不知風乘我;五、不知我乘風;六、志在沖溟;七、神遊太清;八、長嘯空碧;九、振衣罡飈;十、興盡而返。表現了作者蔑視塵俗,追求一種“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
阮琰雙目低垂,或擘或勾,琴曲的第一段皆是由泛音構成,偌大的場地,高聳的屋頂,本是猶如天外之聲的琴音,更是顯得空渺高遠。
咦?沉浸於琴音中的人們,突然覺察到了有涼涼的風吹拂到臉頰上,先是輕輕的、柔柔的,隨著琴曲的行進,漸漸的,風勢越來越大,終是演變成狂風呼嘯,眾人衣衫烈烈,頭發亂舞,幾乎睜不開眼睛。
處於舞臺中央的阮琰卻是一派風平浪靜,似乎他的位置就是“臺風眼”,任外界如何狂風肆虐,他自巋然不動。
阮琰手勢一變,琴音低柔下來,由泛音轉為按音。
狂肆的大風一窒,緩緩收斂了脾氣,而終於得以睜開雙眼的人們,卻驚訝地發現自己正身處於九天之上,身邊白雲渺渺,目之所及,盡是郎朗乾坤,果真是青冥浩蕩不見底。
一時間,眾人只覺得心境開闊,一切皆是過眼雲煙,不值得掛礙在心。
此時的他們似乎脫離軀殼的桎梏,渾身輕松,自由自在地遨遊在九霄之上,絲絲縷縷的微風拂過他們的臉龐,輕柔地環繞在他們的身邊,似乎是在伴著他們嬉戲,抑或他們的飛翔本就是依靠著風兒的承載。
不管是清風伴著他們同行,還是他們乘著清風扶搖而上九天,孰因孰果,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現下,他們正在享受著這幾乎羽化成仙的超凡感受。
第五部分的琴音又轉為泛音,直至這段的尾聲,泛音結束,按音又起。
琴曲的第六部分基本由按音構成,琴音圓潤細膩,婉轉悠遠,眾人的心間似乎響起了喁喁之聲:飛上去,高點,再高點,更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