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介紹紡車發展史的地方,不想看的讀者老爺們可以跳著看,寫的太多,導致劇情乾癟,不過不影響主線。想了解紡車發展史的讀者老爺們,可以試著看看,因為確實太乾癟了。)
“哎喲我的好二哥,你這話說出去別人信,我可不信。”
劉喜傻嘿嘿的看著他,聽著劉邦的話語,他並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將話題轉回到了正題:“你想怎麼利用水?”
“二哥你看我做過事嗎?”
“沒有。”
“既然有了水,人也就不用親自去幹活了。”
“人不去幹活幹什麼?”
“去打仗,去保護好自己的家人啊!”
劉喜點了點頭,恍然大悟,可是他還是感到疑惑,透過水力去轉動紡車,難道就一定比人力要方便嗎?
水轉大紡車和腳踏紡車都是中國古代紡織機械的重要代表,它們在紡織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腳踏紡車至少在東晉的時候就有了,而水轉大紡車,發明於南宋後期,中間相差了幾百年的時間。
對於古代紡紗的歷程,主要分為四個時期:徒手紡紗,紡專紡紗,紡車紡紗(手搖紡車紡紗,腳踏紡車紡紗),大紡車(水轉大紡車)紡紗。再後來,就是用現代機器開始紡紗了。
它大致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非紡紗機械紡織;第二個部分是紡紗機械紡織。
非紡紗機械紡織包括紡專紡紗,紡車紡紗;紡紗機械紡織包括紡車紡紗,大紡車紡紗。
判別一個紡紗工具是不是紡紗機械紡織,應該從紡紗機械的三個構件判斷,紡紗機械的三個構件分別是: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工作裝置。
紡專是一件沒有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的工具,所以它並不是機械裝置。而紡車的結構完全具備紡紗機械的三個構件,它的動力裝置包括繩輪、曲柄;其傳動裝置則是連線著動力裝置和工作裝置的繩或皮帶;其工作裝置就是錠子。
徒手紡紗是在新石器時代以前,所謂徒手二字,就是用臉,大腿,瓦片作為平面進行麻線的搓揉加捻。
紡專紡紗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利用紡專進行紡紗。紡專由捻杆和紡輪兩部分組成。捻杆多是木,竹,骨,金屬製成。甚至還有玉質捻杆。紡輪多是石,木,陶,骨製成,多為中間穿孔的圓餅狀物體。紡專多是將捻杆插入紡輪,捻杆和紡輪正是透過這種“榫卯”結構固定,組成成為最簡單的紡專。
紡專紡紗的操作程式如下:先把要紡的麻、葛、毛等纖維捻一段纏在捻杆上,然後垂下,一手透過繞在紡專上的纖維線將紡專提起,一手轉動紡輪。紡專自身重力將一堆亂麻似的纖維牽伸拉細,紡輪旋轉時所產生的力偶,使拉細的纖維加捻而成麻花狀。在紡專不斷旋轉的過程中,纖維牽伸和加捻的力也不斷沿著與紡輪垂直的方向,即捻杆的方向,向上傳遞,纖維不斷被牽伸加捻。當使紡輪產生轉動的力消耗完的時候,紡輪便停止轉動,這時將加捻過的紗纏繞在捻杆上,然後再次給紡輪施加外力旋轉,使它繼續“紡紗”。特紡到一定的長度後,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捻杆上去,如此反覆,一直到紡專上繞滿紗為止。
紡車紡紗最早在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此時的紡車不僅被用於紡紗,還用於絡絲。絡絲是指將多根絲並在一起的絲縷,透過絲鉤併合加捻,絡到紡車的竹管上的操作。用紡車紡紗和絡絲的發明在古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項技術革命,因為從紡專到紡車的應用完成了簡單紡紗工具到紡紗機械的鉅變。
若是拋去非紡紗機械紡織,按照紡紗機械紡織的技術水平的發展歷程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小紡車階段,大紡車階段,水轉大紡車階段。
小紡車包括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形制相對大紡車要小得多,錠子最多不超過五錠,只需一人操作。
中國古代手搖紡車經歷了手撥輪輻傳動紡車(估計戰國已出現,最晚在西漢時出現→手搖曲柄輪輻傳動紡車(最晚北宋→手搖曲柄輪制傳動紡車(繩為,最晚南宋,錢選《子別母》中出現→手搖曲柄輪制傳動紡車(木為輞,最晚出現在元代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腳踏紡車經歷了腳踏單錠、二錠紡車(估計西晉末年因為當時家用坐具傳入漢族一腳踏三錠紡車(估計東晉一腳踏五錠紡車(最晚元代的發展過程。
大紡車包括人力操作的大紡車和畜力操作的大紡車,形制相對小紡車要大得多、錠子數量很多。
大紡車紡紗在元代之前就有了。相對於小紡車而言,具有錠子多,形制大的特點。現存最早關於大紡車的記載見於元代《王禎農書·衣器圖譜》。明末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亦有介紹,清末衛傑的《蠶桑草編》中也介紹了江浙水紡車(這裡的水紡車指大紡車,並不是水轉大紡車。大紡車一直沿用到近代,直到近代紡紗機出現才退出歷史舞臺。
水轉大紡車和大紡車結構大體相似,它比大紡車多了一個驅動水輪,它的影象資訊僅出現在《王禎農書》中。水轉大紡車似乎在元代存在過,但是它卻沒有大紡車那麼幸運,據相關文獻考證,它似乎在明代就已消失。大紡車以人力、畜力為動力紡紗,而水轉大紡車以水力為動力紡紗,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工業革命的起點,可以說,自動紡紗機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質變。1769年,具有實用價值的阿克萊水力紡紗機方定型並推廣,嗣後克隆普頓又將阿克萊水力紡紗機與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加以改進並結合,於1779年發明出更優良的改良水力紡紗機――“騾機”。自此以後,英國紡織業便在大機器生產的道路上一路發展,成為工業革命的領頭工業部門。因此阿克萊水力紡紗機的發明,通常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只是,水轉大紡車,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啊!
關於古代紡紗的歷程,劉邦並不知情,他只是有什麼就想到什麼了,反正在那未知的記憶之中,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比這個時代的東西要強很多。
在他那未知的記憶中,唯一爛熟於心的是那四次工業革命,似乎還是有人要求它強制性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