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皇家馬球場,其實大概也就是佔地廣了些,多了些皇家的氣派。
蘇虞跟著二嬸娘吳氏一路走到了看臺上。父親自母親死後不曾續弦,蘇家能管事的主母也只有吳氏了。蘇瑤託病未至,吳氏只帶了四妹蘇珞和五弟蘇琮。蘇虞和蘇珞跟著吳氏在女眷這邊,蘇琮則由他大伯父蘇遒領著。
皇帝還未到,一行人先落了座。他們來得算早,看臺上只稀稀落落坐了些人,京中的達官貴人多半都是相互認識的,不是交好就是交惡。
皇帝的儀仗還未至,交好的女眷們便聚在一起嘮嗑些閑話。
達官貴人們的閑話自是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關心的柴米油鹽。但閑話的本質還是閑話,只不過布衣百姓嘮嗑的是誰誰家又添了個大胖孫子,亦或是哪哪戶娶了個漂亮的新媳婦兒,而貴人們嘮嗑的則是誰誰家正房子嗣艱難,又納了個美妾,頗帶幾分幸災樂禍的意味。
若是通曉幾分政事的,大概會裝模作樣地嘆一句:那個誰誰誰也真是可憐,偏偏在要升遷的關頭不得不回鄉去丁憂……
而坐在蘇虞身後的恰恰是兩個對政事半知半解的,只聽她們道——
“誒,我聽說啊,今歲科舉京兆府的解元是農戶出身……”
“真的?崔家十三郎也是今歲也參加了解試吧?崔家不是書香世家嗎?況且聽說崔十三郎自幼聰敏異常,能詩能文的,都說今科的狀元非他莫屬了呢。”
“誰知道殺出了一匹黑馬呢,崔十三本是貴戚,國子監出身,壓根兒用不著同那些貢生一同下場考試,說是試試水,這下出醜了吧。”
蘇虞冷眼聽著她們幸災樂禍。壓著聲兒便以為無人聽見了嗎?
科舉一制乃前朝所創,旨在讓天下讀書人都能有做官報效朝廷的機會,本朝沿襲了下來。科舉考試科目繁多,以進士科為最難,分解試和禮部試,各地的生徒和鄉貢在各自州縣參加解試,解試透過的舉子們進京和國子監生一同參加禮部試。
是以,像崔十三郎這般的國子監生是不用同貢生一起下場參加解試的。能進國子監讀書的不是皇親,就是貴胄,這也是朝廷給予權貴子嗣的特權。
正想著,忽覺前頭有人落了座。她不動聲色地打量幾眼,是一端莊大氣的貴婦人和一面容清秀、身段苗條的妙齡女子。
那貴婦人舉手投足都是世家氣度,蘇虞忖度她的身份,這滿朝的文武大臣和內外命婦的臉她可都刻在腦子裡呢。看不見臉,蘇虞正猜著,那位正坐她前方的妙齡女子微微偏頭對那貴婦人說話。
她剛一偏頭,蘇虞便將之認了出來。
滎陽鄭氏九娘,鄭月笙。
蘇虞猛地收回目光。
身後那蠅蠅嗡嗡的議論聲仍在繼續——
“我瞧著今歲科舉的狀元決計不會落在崔家,聖人早就明擺著要開始削弱這些世家大族了。”
“別的幾家我不知道,可崔家……宮裡崔貴妃正如日中天的呢,貴妃所出的楚王爺天資聰穎,年紀雖小了些,可自小就頗得聖人喜愛。不過今年聖人又選秀了,聽聞徐禦史徐大人的女兒也進了宮,封了美人。”
“誰知道宮裡怎麼個樣子呢?解試放榜之前,誰也不知道崔十三不過是個花架子。”
蘇虞冷笑。這般無所顧忌地議論朝中是非,也不怕被人抓了把柄。
嘉元帝針對的可不只是那幾個改朝換代也無法動其根基的世家大族,他連當初跟著他打天下的心腹都視為眼中釘,個個都欲除之而後快。
真真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忽而耳邊一陣環佩聲乍響,接著便聽見一個又尖又嗲的女音道——
“我阿兄不過是一時失手,才不會輸給那些泥腿子呢!”
蘇虞昨兒夜裡不曾睡好,本就有幾分頭昏腦漲,這尖音簡直炸得她腦仁疼。她轉頭涼涼地睨了一眼出聲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