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墓地在選址上最重視風水方面的考慮,對龍、砂、水、穴、相、明堂、近案、遠朝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講究,包括墓址的地質、水文、朝向、土壤的要求,尤其是與自然山川景觀渾然一體,天人合一,達到極為完美的境界。
于山對這一切並不熟悉,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經驗,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跟周圍的自然景觀想聯絡,所以才會出現錯誤。
高明的風水師往往從主山的高低、案山、朝山的遠近、青龍、白虎山的合圍狀況、水的順逆等情況來確定墓穴的位置,並於墓的建築相呼應。
如主山高的則配較高大的墓碑,若青龍、白虎山有缺損的加以護手,逆水的、案山緊迫的,祭壇應厚且高聳,護手應挺直、外擴。
若是去水的,則祭壇應低薄,護手應環抱、內拱,並築起道池以緩解山勢等等。
當然所有的建築必須符合相關尺寸,才能使墓穴的建築與山川形勢匹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天人合一,福澤子孫。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墳墓周圍不宜以磚石圍砌,這樣墓穴與來龍連線成一體,更能聚氣,這些,都在於山修建墓園建築的時候,被他發現,並且一步步改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讓他重新測定了這裡的風水格局。
這個時候,于山才有點傻眼,這時他才發現,這裡的風水格局,跟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一塊墓地的好壞,墓地給後人帶來的是禍,還是福,在葬地的險易中便可以看出。
葬地要考察來龍的發脈和終點,在它生氣勃發的地方擇地下葬。
主穴下葬之後,就是輔穴,像于山選擇的家族墓地,自然不是一個人的墓穴,而是整個家族的。
所謂輔,是指夾護擁從,龍怕孤單,所以主龍周圍要有重重夾護的支龍,這一點于山就從來沒有想過,而現在,他卻直接見識到了。
要避開周圍的兇處,淺脈順乘其勢,深脈深葬以獲取生氣,恃勢開挖以通脈氣,合土建穴以固龍脈。
龍脈之所以是龍脈,絕對不是孤獨存在的,中國人講究個父死子繼、世代傳承,所以只想著自己的是天煞孤星,只要看看歷代的龍脈所在地,都是一座龐大的墓園,就應該知道龍脈是什麼樣子的。
除了龍脈主穴位下葬的帝王,帝王周圍,往往拱衛著王族將相,而不是隻有一座帝陵孤零零的矗立在那裡,而真要這麼做,那麼也是孤臣孽子。
所以發現一處好的結穴之地,往往是外藏八風,內收五行,上承天光,下澤地德,使陰陽調和,五行俱備。
這樣的地方,自然不會只有一處結穴之地,像于山點穴之處的外圍,就有八風穴,應八面風,每一處都有結穴之地。
除了八風穴,于山還在這座土靈穴之中發現了內五行,內五行就是內部形成的五個小型結穴之地,每一處都有一個小結。
八風穴,加內五行,這就是十三處輔地,這樣的格局已經不比下面的蛙鳴穴小多少了,如果再加上週圍的青龍山,白虎穴,環山帶刀侍衛,這一切組合起來,這就是妥妥的小龍脈啊!
不是單純的土靈穴,而是一條內蘊五行,外藏八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俱全的帝王陵,雖然是諸侯陵,但這樣的陵寢已經是十分難得了。
這就是眼力的重要之處,所謂:目工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目力不行,就要惹來麻煩。
觸類而長,元通陰陽,這就是上等葬山,如果格局再大一些,那麼這裡的氣勢就會,如來龍象波浪洶湧,象萬馬奔跑,來時勢不可擋,止時卻靜止不動。
或者是流水朝向大海,象眾星拱月,千江萬河同歸大海,星斗滿天拱向北鬥,眾水為穴所用,眾山朝拱龍脈,龍虎抱衛墓穴,這便為真正的龍脈。
而於山選定的這處犀牛望月地,自然是沒有那樣氣勢磅礴的格局景象,不過,就算這樣,只是看看周圍的山勢,也能夠看得出此地的格局小不了,最起碼比下面的那個蛙鳴穴要好了無數倍。
如果真要說一下兩種龍穴的區別,這裡的犀牛望月格局,就像是一個底蘊深厚傳承久遠的諸侯國,雖然是一國,但最多也就是偏居一偶,不能稱九五,所以不為至尊。
而蛙鳴穴更像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傳承的大部落,雖然是獨立一國,但起於草莽,最多也就是聚族而居,連諸侯國都不可能形成。
于山家的犀牛望月算是傳承有序,但沒有足夠的龍氣支撐,所以不會貴不可言。
而大部落再大,龍氣再盛,他也沒有足夠的底蘊支撐它一統天下,所以也不過是一個蠻族部落。
兩者各有缺點,也各自不凡,一定要說哪個更好,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至於卞家怎麼非得拉著於家,于山倒是知道點理由,福地有人居,只要是福地,自然有人霸佔,一處龍穴,其實就是一處靈穴,則有的地方,自然會被人,或者其他東西霸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現在你佔據下來了,自然就有人不高興了,自然就會找你麻煩,往往是吉穴越好,找麻煩的人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