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畫面是俊美而冷淡的少年站在那裡抬眸看他,以至於念念不忘了這麼多年。
張良咳了一聲:“相貌如何並非結識朋友的要求,先生並非桑海之人?”
“並非,只是聽聞桑海風景秀麗,是遊玩賞光的好去處。”神情動作完全可以用不急不緩、優雅自若形容。
對方這麼坦然直接反而讓人有些無所適從。
張良灑然一笑,對方這麼清風霽月反倒襯得他心思深沉了,索性放下那一瞬間的疑惑,笑道:“普通人家卻是培養不出先生的氣度。”
不管是諸子百家還是江湖朝堂在他的記憶中還沒有這樣的人,不顯山漏水彷彿真是不起眼的普通人但眉宇之間言行舉止有著說不出的從容優雅。
這點便將他和所有人區分開來,正如珠玉和瓦礫的區別,與相貌無關。
嬴政也不否認,只淡淡道:“祖上留了些許基業,如今也算家有兩畝薄田。”
蒙恬藏在袖中的手微微一抖,忍著笑去看,陛下仍是目光平和,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就好像他說的是真的如此。
時光忽的就靜了下去,一時之間竟好像什麼聲音都沒有了,所有人,哪怕是不喜歡的張良都看不到了。
面前的男子逐漸有了變化,仍是漆黑的發,有些蒼白的臉龐,眉目五官卻不是現在的模樣,而是格外清秀稚嫩。
那時候他十三歲。
——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兵者,詭道也。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蒙恬,我要你永遠記得兵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取勝。以戰屈人之兵也好,不戰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間也好,所有的一切手段都為一個目的:勝利。
父親的話他永遠不會忘記,但在學習之餘竟又想到了那個未來會成為秦王的少年。
邯鄲藏匿多年,直到莊襄王繼位,趙孝成王這才將他們送回秦國,如今不過十歲,蒙恬筆尖一頓,墨就暈染了一團。
剛剛回到秦國會不會不適應?
但是隨即又想再如何也比邯鄲生活好。
蒙恬那時候已經十三,朝堂上的詭譎多變、對外的軍事政策父親已不再瞞著他反而會一一讓他說出自己的見解,又該如何處理,這自然包括了剛剛回國的長子。
莊襄王次子名為嬴成蟜,相比嬴成蟜這位生在趙國邯鄲的長子更值得看重,呂不韋更是私下提出長子嬴政當立秦王。
蒙氏一族。
呂不韋。
但那些朝堂事還和他們沒有直接關系,蒙恬還只是處於學習期的兵家弟子,而長子嬴政更是不過十歲的年紀,想來那段時間才是人生中最輕松的日子。
有次莊襄王的召見,蒙恬跟著父親一同去了,他們談論政事,蒙恬自然聽不了什麼,有些百無聊賴的在花園裡散心,學習一事也該勞逸結合。
說是散心,好像有些閑情逸緻但本質不過是無聊到了極點,蒙恬幹脆蹲在水池邊頗有些興趣的看著其中小魚遊動,赤紅色的魚尾在水中煞是好看。
一時看的呆了,也就在這時不經意抬頭看到了少年人的身影,臉色比剛剛回來的時候好看的多,但還是太過清瘦蒼白。
他站在那裡,脊背挺直,目光淡淡一轉,蒙恬立刻垂首行禮道:“公子。”
他聽到了對方的聲音:“嗯,蒙恬。”
在那一刻,說不上是什麼感覺,但是在那一瞬間心情十分欣喜:原來他記得我。
而那個時候,嬴政看著還是少年的蒙恬低著頭心中也是悵然:好像已百年未見了。
而這次重來蒙恬又能否和前世一樣?忠於他、忠於帝國?
作者有話要說: 咳咳,讓我順順,好久不更都忘了前面的節奏了,首先秦國派大將王齮率師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作為報複,趙孝成王想殺死異人洩憤。異人與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金賄賂守城官吏逃出趙國,透過出征的秦軍返回秦國,而此時陛下三歲,多虧趙姬家族有些實力,陛下九歲回到秦國,十三歲為王,二十二歲親理朝政,八年搞定內務,而後九年,姑且說十年吧滅六國,五十歲亡於沙丘,我這個畢竟是同人文沒歷史那麼考究,而且前面斷了太久我自己都有點懵逼了痛哭流涕jpg)
233只能說真實的陛下比我寫的的還要牛逼,我寫的大概只是更改了行軍政策,比如對百越、匈奴,處理內務,所以現在的陛下還很年輕啦hhh
我時間線縮短了近一半,哎呦,簡直腦子要爆炸,千古一帝的劇情文真的太難太難了,我還是寫抒發感情的散文拉倒。
ps:陛下真是我覺得歷史形象比小說裡的還要逆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