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出發的時間已經敲定,就在由5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開拓團隊即將出發的前夕,在聯合指揮部的大會議室內,王新陽、劉海濤召集所有的隊員,為他的即將開始的征程加油、打氣。
“各位同事們,你們即將踏上未知的征程,浩瀚的宇宙中銀河系就如同一粒沙,廣闊的銀河系中,太陽系就如同一粒沙,你們這次的目標,就是沖出太陽系,去廣闊的銀河系中尋找那存在於各個星系和星球之間的引力交叉軌道,為我們人類的未來,找尋一條出路。希望你們這一次的出征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下面由副總指揮,劉海濤給大家再介紹一下本次出征的任務和具體行動方案。”王新陽說著,把接下來的發言交給了劉海濤。
“好的,總指揮,各位親愛的同事們,你們將要踏上的征程,是我們前所未知的,以前我們從來沒有踏出過太陽系,大家也都知道,要想讓我們的飛船離開太陽系,首先就要解決飛船脫離太陽系引力的問題。根據測算要離開太陽系至少需要飛船的速度達到16.7公裡每秒的第三宇宙速度才能夠做到。早在上世界70年代末期,當時空天技術最先進的美國曾經發射了一顆“旅行者”1號飛船,在太陽系中飛行了35年,才到達太陽系的邊緣,用了幾十年才飛到太陽系的邊緣,主要的問題就是他的速度太慢了,最初速度的只有每秒鐘幾千米的,而在向著太陽系邊緣飛行的過程中,它的速度逐步提升到了近100公裡每秒,然而由於飛行器本身攜帶的核電池能量耗盡,旅行者一號最終失去了和地球的聯系。
本世紀20年代,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突破的中國將飛船的相對推進速度提升30公裡每秒,發射的一顆“遠望者”1號太空探測器,在太陽系中歷經3年多的飛行,在達到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它的速度已經提升到了接近300公裡每秒。飛出太陽系之後,它繼續向著銀河系的深處前進,此後的幾十年也一直保持著和地球的聯系,直到它的能量耗盡。
之後,我們還發射了多個銀河系探測器,飛出太陽系向銀河系的更深處去探索那未知的空間,在數次的探索中所有的飛行器,無一例外的都出現在飛行過程中,不斷加速的情況。特別是飛出太陽系之後,飛行器的飛行速度變得更快,人們一直試圖找到其中的原因,卻一直也沒有找到。
在近幾年的研究中,我們提出了引力交叉軌道的理論,理論的基礎就是那已經很多次發生過的事實。我們估計,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清的引力交叉軌道,越是質量大的星球和規模大的星系之間引力和磁力重合所生成的引力交叉軌道的加速度越快。我們發射的飛行器,在飛行的過程中逐步加速的情況顯示,應該是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偶爾進入了引力交叉軌道得到了加速,但由於沒有一直按照軌道的執行方向飛行,使得它們的飛行速度,也僅僅是得到了有限的提升而以。而根據,每個飛行器在飛行的過程中受到的加速度都不同的情況顯示,它們偶爾進入的並不是同一條引力交叉軌道,所以獲得加速度也不一樣,這就證明瞭,引力交叉軌道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存在很多很多條。否則,如果只有一條或者幾條引力交叉軌道的話,在浩瀚的宇宙中,相對而言連一粒微塵都算不上的飛行器,要想誤打誤撞的進入引力交叉軌道那也是不可能的。
相對於地球而言太陽是巨大的,太陽系更是巨大的,但相對於銀河系來說,太陽系也僅僅能算是大海裡的一滴水吧,甚至連一滴水都算不上。據我們現在掌握的資料,太陽系的直徑大約在400億公裡左右。對於只有1萬多公裡直徑的地球來說,太陽系簡直大的無法形容。然而,太陽系只不過是銀河系中一個幾乎小到可以忽略的塵埃,跟銀河系十幾億光年的直徑比起來,太陽系又算得了什麼呢。在銀河系中像太陽系這樣的星系有幾十億個,有的比太陽系小一點,而有的是太陽系的幾千、幾萬倍。而在無限的宇宙中,銀河系其實也根本不算什麼,再大的體積在無限這個詞面前,也只能是可有可無的塵埃了。
各位隊員此次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到並確定這些引力交叉軌道的準確座標。當然這個座標是相對性的,宇宙中的每一個星系,每一個星球都在不停地運動,運動的規律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這些引力交叉軌道的方位和座標也會隨著星系和星球的運動而改變方位,我說的準確座標也是相對而言,並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太空區域的固定座標上,而是找出各個星球和星系之間引力交叉點的位置以及它存在、移動的規律,標註出所發現的每一條引力交叉軌道,在星球和星系之間的位置,方便以後我們在太空探索中,準確的掌握每一條引力交叉軌道,在不同的時段所處的宇宙方位。
茫茫太空的未知世界,一直都是我們追求和探索的目標,這一次各位隊員乘坐開拓者飛出太陽系,進入銀河系的更深處進行探索,是史無前例的一次,也是我們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次,本來,按照我們對太空探索的步驟,因該是發射無人飛行器進行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才能派駐載人飛船前往,然而現在我們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重啟太陽的行動我們沒有足夠的把握能夠成功。所以,為了應對可能會出現的重啟太陽失敗,地球進入一個極限環境的情況,我們設計打造了“新領域”太空基地,把希望寄託在茫茫宇宙中那些未知的類地星球上。而“開拓者”就是新領域的先鋒官,提前出發去為新領域探路,最大限度的為下一步“新領域”的太空探索找尋一條可行之路,這是一個未知的充滿危險的旅程,也是為了人類未來的開拓之旅,希望大家全心全力、緊密團結,盼望早日聽到你們的好訊息。”海濤向大家在一次闡述任務的主要目標,以及任務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希望。
“總指揮,副總指揮,各位同事,對於此次的任務,我以及我們所有的隊員,都已經牢記在心。為了人類的未來就算是在危險我們也在所不惜,我們一個小隊人的生命和未來,相對於全人類的未來根本就不值一提。為了能夠早日找到和確定那些交叉軌道的座標,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
根據我們提前進行的資料計算,參照歷史上發射的多個太空探測器飛行的軌道資料,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太陽系之記憶體在的幾十條引力交叉軌道的大體方位,在離開太陽系之前我們首先會對這些軌道進行詳細的搜尋。嘗試進入那些基本確定的座標,試探引力交叉軌道是否真實的存在於那裡,所有的資料資訊我們都會隨時的傳回地球。
我們這一次的任務時間只有六個多月,根據以往的太空探測器飛行的經驗,以我們飛船本身接近300公裡每秒的速度,只要我們找到引力交叉軌道或者無意間進入引力交叉軌道得到加速,我想這一次的飛行,我們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時間,有一個多月的就夠了,當然這是我們樂觀的估計,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或者說不定得到的加速更強,我們用不了一個月也說不定呢。”來自俄羅斯的物理學家:彼得舍維奇?羅蒙諾索夫?馬克西姆說道,馬克西姆也是此次行動的隊長。
“馬克西姆,你們這次的行動任務是找到和確定交叉軌道的真實存在,以及確定它們的座標,行動目標是成功。你們的這次行動寄託著全世界人民的厚望,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你們此行絕不是為了探索而犧牲的,所以在行動中確保飛船的安全和每一位隊員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遇到任何情況都不要冒險,速度慢一點沒有關系,時刻注意太空中存在的隕石,在茫茫的太空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隕石,哪怕是很小的一顆如果裝上我們的飛船,都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切記,安全第一,沒有安全的前提,無論做多少都不會有意義。”王新陽向年輕血氣方剛的馬克西姆強調著安全的重要性。
“另外,大家還要注意另外一個任務,那就是的我們的量子超速資訊傳遞系統的測試,一直以來光速都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的極限速度,到現在為止還沒出現超光速的存在,我們對宇宙的探索也一直受著光速的限制,比如說我們透過天文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宇宙中的所有星球和星系,以及它們的運動都不是即時的。我們發現的離我們有多遠的星球的現實情況,其實是幾百、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幾十幾百萬年前的。每秒38萬公裡的光速傳播速度已經牢牢的鎖定了這一規律。我們現在觀測到的最接近地球環境的類地星球是開普勒星球,然而它距離我們有500光年的距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他的環境情況其實是,開普勒星球500年前的環境。
一直以來我們通訊都在受著光速的現在,這一點我們在地球上生活的所有人是沒有任何的感覺的,因為地球畢竟太小了。就算是距離最遠的通訊也僅僅有一萬多公裡而已,對於速度等同光速的訊號傳遞速度而言,這點距離根本就不算什麼事。然而,在我們對太陽的探索中,我們就已經開始體會那相隔7分多鐘光速的距離給我們帶來的不便,我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衛星和飛行器對太陽探測的實時畫面,那所有的畫面都是7分多鐘之前的,在太空中飛了7分多鐘才傳回地球指揮部。
而我們要進行的星際飛行,飛行器勢必會距離地球越來越遠,當遠到一定的距離的時候,對於我們之間的實時通訊就會造成影響。我們現在才只是剛剛開始,以後當我們的飛行器可以進行超光速飛行的時候,甚至是達到光年速度的時候,我們到達了距離地球,幾十、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幾百、上千萬光年的太空星球和空域的時候,我們的資料如何才能保持實時暢通呢,這就是我們開發量子超速資訊傳遞系統的初衷。量子超速資訊傳遞系統就是要打破光速的限制,保證我們以後不管在多遠的距離上都能進行實時的通訊。完成量子超速通訊試驗是未來我們探索宇宙和尋找引力交叉軌道同等重要的任務。”海濤說道。
“明白了,總指揮,我們一定會謹記您的教導、不辱使命,爭取早日完成全世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馬克西姆說道。
“好的,大家對於此次任務也都非常明確,就不在多強調其他的問題了。大家回去休息一下,準備明天出發,希望早日聽到你們的好訊息。”王新陽說道。
“是,總指揮,我們一定全力以赴。”所有的隊員此時都滿懷著激動的心情,明天他們就要踏上“開拓者”遠赴太空,為了人類的未來去尋找那存在於太空中的引力交叉軌道了,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行動,雖然一切都是未知,雖然前路充滿了危險,但是,為了全人類的未來,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焦急的等待著明天,熱烈的期盼著明天,開始一次史無前例的銀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