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掌握和了解太陽能量輸出降低根本原因,為了能夠掌握引爆太陽的確切資料,海濤帶領眾多的科研團隊,展開了不間斷的核擊太陽的試驗,從數千萬噸到數十億tnt當量的核彈,從單枚核彈到多枚核彈配合進行了幾十次的轟炸試驗,取得了許多寶貴的資料,然而這一切的實驗活動,目前只能在太陽地表層的5萬多米的深度進行,在新的鑽探機械製造出來之前,無法深入到太陽表層的更深處進行試驗。而根據近期的實驗結果來看,在太陽表層5萬多米深度的試驗只能引爆這一深度以下幾百米深處的核同位素,而且由於深度太淺製造的鏈式反應的波及範圍也非常有限,要在這一深度引爆太陽表層聚集的所有核同位素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就算能夠試驗所需要的核彈數量也是無法完成製造滿足需求的。而且就算全部引爆了這一深度的核同位素,對太陽地表層整體的隔熱效果的影響也極其有限,畢竟太陽的地表層有1000多公裡深,只是引爆5萬米左右深度的核同位素,對整個太陽的表層起不到多大影響。
而且影響太陽能量輸出的隔熱物質主要集中在太陽表層的更深處,至於究竟有多深,分佈情況是怎樣的,在還沒有進入更深層進行勘測之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而要解決太陽能量輸出放緩的問題,就必須引爆更深處的和同位素,製造更大的全方位的核爆炸,來消除這些影響能量輸出的隔熱物質。想要引爆太陽第表層更深處的和同位素,就必須深入到太陽表層的更深處去引爆核彈才行。
為了能夠盡快的對太陽表層的更深處進行勘探和檢測,新型的飛船製造材料和新的核燃料電池等等一切所需的資源經過了數月的緊張開發,終於完成了試驗和定型,第一臺能夠在太陽地表層進行自由鑽探,深入到太陽更深處的“探秘者”被製造了出來。
探秘者的總噸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五千噸,攜帶大量的精密裝置,安裝了更強大的冷卻系統,可以保證探秘者在太陽表層內部航行時,抵禦超過2萬8千攝氏度的高溫,在2萬8千攝氏度的高溫中可以持續正常工作50個小時以上,隨著溫度的上升,探秘者的工作壽命也會隨之而減少,如果溫度達到5萬攝氏度,探秘者僅僅能夠30分鐘左右的正常工作時間,溫度達到6萬攝氏度,探秘者將會在瞬間被燒毀。為了能夠盡快開展對太陽表層的深入探測,聯合指揮部召開了一次專題的會議,探討即將開展的探索者深入太陽表層進行探測的方案。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經過了數月的等待,我們終於製造出了第一臺用於太陽表層探測的太陽探測車“探秘者”,探秘者擁有超強的抗高溫能力,足以面對太陽表層更深處的高溫的侵蝕,關於探秘者的更多詳細資訊,由專案部負責人劉海濤同志來告訴大家。”王新陽說道。
“大家好,現在大家在大螢幕上看到的就是“探秘者”號太陽表層深探船。探秘者滿載發射總重5000噸,以我們現在超導電磁推進器最大發射重量1300噸的能力,已經無法進行超導電磁軌道發射了,而要研發和製造更大功率的超導電磁推進器,對於我們來說不是不能實現,而是時間上不允許。基於這一點,“探秘者”將會使用我們配合研發製造的推進火箭來完成發射。”海濤說道。
“為什麼要使用推進火箭來發射呢,“探秘者”自身的動力系統不能承載自身的發射嗎?”米歇爾提出了疑問。
“是這樣的,以現在“探秘者”自身安裝的動力系統,完全可以滿足自身的發射需要,然而大家知道,要將總重量5000噸的物體推離地球引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使用推進火箭來完成發射,目的是為了節省“探秘者”自身的能量,雖然現在“探秘者”使用了最新的核燃料電池,但是電池的能量畢竟是有限的,為了保證探秘者有足夠的能量執行太陽表層的深探任務,我們從更加可靠的目標出發,決定使用火箭推進器來完成發射。”海濤解釋道。
“哦,是這樣啊,也就是說現在探秘者的能量儲備是完全可以滿足自身發射需要的,之所以使用火箭推進器發射,是為了儲存更多的能量儲備,用於太陽表層的探查工作,這樣我就明白了。”米歇爾說道
“為了能夠盡快的完成“探秘者”的研發和製造,我們各個專案部的各個工廠和科學實驗室繼續都是在24小時不停的進行加班加點的工作。今天大家看到的“探秘者”比預期提前了2個月。
這兩個月對我們來說非常的寶貴,提前兩個月的時間對太陽的表層更深處進行勘察,有利於我們盡快的瞭解清楚太陽能量輸出降低的根本原因。“探秘者”的總長度150米,寬19.5米,高度15米。安裝了更加強大的製冷系統,超高速低溫空氣的噴射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25公裡,當然在實際的工作中,超高速的低溫空氣發射器會根據“探秘者”姓金的速度來調整低溫空氣的噴射速度,而“探秘者”不同於以往所有的衛星和飛船之處就是,它的超高速低溫空氣是安裝在船體的中間,透過數個發射管道在位於飛船自身各個角度不同的發射孔來噴射超高速低溫空氣,這樣就能夠為“探秘者”提供一個遍佈周邊的低溫保護罩。這個保護罩可以抵禦最高5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不過在5萬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中,只能堅持30分鐘左右。而在太陽的表面和近地軌道600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中,它可以持續不斷的進行工作直到能源耗盡,也就是說,如果不執行太陽表層的深探任務,完全可以在太陽的近地軌道進行長時間的工作,完成任務之後和可以返回地球。”海濤介紹著飛船的效能。
“這樣是不是說,以現在“探秘者”的效能,完全可以實現載人飛行,我們可以派駐科學家跟隨“探秘者”前往太陽,去面對面的瞭解太陽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減少了這近8分鐘的間隔,對於我們準確的瞭解太陽的資訊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醫學家艾美娜說道。
“是的,理論上來說,現在我們人類乘坐飛船前往太陽,完成科研試驗任務,然後再安全返回是可以做到的,但這一切都需要進行實際驗證才行。而派駐科研隊伍直接前往太陽也是我們下一步必須做的。所以這一次我們為“探秘者”搭載了一個小型的飛船,飛船內攜帶幾種地球生物。“探秘者”在太陽的近地軌道上釋放出小型飛船,然後自行前往太陽表面開展太陽地表層深探工作。“探秘者”會與小型飛船實現資訊共聯,這一次探秘者的工作時間是5天,將對太陽地表層劃定區域的不同深度進行探測,在任務的最後時段進入太陽表層的最深處,如果時間和環境允許,“探秘者”將在最後時刻進入太陽地表以下的中層空間,但預計就算“探秘者能夠進入這一空間,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燒毀,但是為了能夠全面瞭解和掌握太陽地表層的活動情況,這又是我們必須做的。”海濤表述著“探秘者”將要開展的工作任務方案。
“是這樣的,剛剛劉隊長提到了,“探秘者”將會與小型飛船進行資訊互聯,我想知道,如果探秘者進入到太陽表層的更深處之後,太陽表層中存在著許多電磁幹擾很強的物質,這種資訊共聯怎麼實現呢?”地質學家:尼古拉斯.哈恩問道。
“這個問題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透過一直以來對太陽表層的轟炸試驗,我們基本瞭解了太陽表面的物質構成成分,以及電磁幹擾、阻斷效果,先前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研究開發超高頻的訊號發射裝置,從預期研發穿透功能達400千米的高頻發射器,到增加到600千米的高頻發射器。現在我們的高頻發射器的功率可以穿透600千米左右的太陽地表層,完全可以實現資訊共聯。”海濤介紹著“探秘者”安裝的超高頻資訊發射器的功能。
“哦,劉隊長,600千米左右,太陽地表層可是有1000千米的厚度,而且“探秘者”還要嘗試進入太陽中層空間,這怎麼才能做到啊,還差400千米左右的厚度不能穿透啊!”地質學家:尼古拉斯.哈恩驚訝的說道。
“歐,哈恩,你這個死腦筋,我們在小型飛船上也安裝了超高頻訊號發射器,它在太陽的100千米左右的近地軌道飛行,透過向“探秘者”發射高頻訊號和“探秘者”發射的訊號相遇之後,自動反射回小型飛船再進行資料分析和讀取,就可以很輕松做到了,但現在這樣的互聯方式在“探秘者”深入到太陽700千米以下的時候,對資料資訊的互通存在精確度不高的弊端。
在接下了的太陽表面深探工作中,我們會設立一個太陽地面傳輸站,以及太陽地表中層資訊傳送站,更加精確的傳遞在太陽表層更深處工作的“探秘者”探索到的最新資料資訊。”諾婭細述著兩個飛行器之間的資訊互聯的方式以及下一步工作中的延伸升級方案。
“哦,是這樣啊,我一時沒想到,可是為什麼我們不現在立即跟隨“探秘者”的發射,同時建立資訊中轉站呢?”哈恩撓著腦袋,繼續問著。
“呵呵,哈恩,“探秘者”是我們製造出的太陽地表層深探船的首艦,以我們現在的生産能力,要批次生産能夠和“探秘者”同等能力的飛船,必須等到一個月之後,而為了能夠更早一點瞭解太陽地表深處的資料資訊,我們又不能等到一個月後再開展工作。所以現在“探秘者”只能以現在這種資訊互聯的方式展開第一次,太陽表層的深探工作,能夠瞭解到資訊對我們來說是很急需的,對我麼來說早一天瞭解到太陽能量輸出降低的秘密,就能早一天制定解決方案。”海濤說道。
“對對,我是不是又有點腦袋發熱了,這一會怎麼老是轉不過彎來,抱歉,抱歉,呵呵。”地質學家:尼古拉斯.哈恩撓著腦袋,不好意思的自嘲道。
“接下來說一下,我們如何開展第一次的太陽地表層的深探工作,現在制定的預案是,幾天之後經過發射前的最後一次全面檢測之後,“探秘者”將發射升空直飛太陽,進入太陽的近地軌道之後,釋放出小型飛船“傳遞者”並完成資料鏈對接驗證。然後“探秘者”直接進入在太陽表面降落,從預定區域開始下潛進入太陽表層的深處。
整個太陽表層深探工作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天“探秘者”下潛至太陽表層100千米深度,精確地記錄從太陽地表到100千米深處的溫度變化,以及這一區域內的各種物質的構成成分,然後“探秘者”將會橫向移動,進入太陽正常區域的表面與黑子區結合部,對100千米深度的廣大區域的溫度變化以及物質構成進行詳細的記錄。同時與位於太陽近地同步軌道的小型飛船保持實時通訊,由“傳遞者”將“探秘者”收集的資料資訊透過通訊衛星傳回地球。
第二天“探秘者”將會下潛至200千米深度進行資料監測和收集工作。
第三天下潛是400千米深處進行資料收集工作。
第四天下潛至600千米深度開展資料收集工作,按照我們現在的預估,在太陽表層600千米深度,溫度將會達到3萬攝氏度左右,在這樣的溫度區域內,“探秘者”能夠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而且可以把資料資訊非常準確的透過資料鏈傳遞給位於太陽近地同步軌道的“傳遞者”飛船。
第五天,也就是“探秘者”最後一天的工作任務,就是開足馬力開始深潛,在檢測到所處深度的溫度達到5萬攝氏度左右的時候,“探秘者”將會釋放出我們安裝在“探秘者”飛船內的探測器,然後繼續深潛,一直到它進入自身設計標準無法承受的溫度未知,此時的“探秘者”將會被高溫燒毀,同時我們安裝在“探秘者”內部的5億噸tnt當量的核彈就會自動的引爆,而核彈爆炸産生的能量沖擊波所造成個影響,會由探測器記錄並傳給“傳遞者”,而在太陽近地軌道同步執行的衛星會記錄和檢測核爆時核爆區域太陽表層的變化,將資料傳輸回來。
之後“傳遞者”會啟動動力系統穿過日冕層返回地球,把它自身的實驗艙中攜帶的生物帶回地球,以驗證人類直接登陸太陽的可行性。”海濤詳細的向大家介紹著第一次太陽表層深探工作方案的各項細節。
整整2天的的討論會議最終確定了對太陽開展深探的行動方案和各項預案,最終揭開太陽能量數降低的戰鬥即將打響,人們都滿懷著希望,期盼能夠解開太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