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林寒三人的描述,幾個縣政府官員愈發意動,李書記當即問道:“林老闆,堆肥廠的具體地址,你們打算選在哪裡?”
林寒拿出一份尚陽鎮地圖,工廠的選址早已在上面標好:“就在這裡。”
“這裡有一塊大約五十畝的閑置地,交通便利,廠子建起來之後,如果能夠達到最大産能,將至少可以消化三個縣的農村垃圾。”
李書記接過地圖,端詳地看了一陣,隨即點頭:“這個地方確實不錯......我還有個問題就是,農村垃圾可以用你們的堆肥技術處理,對於城市垃圾,你們有什麼想法嗎?”
“城市垃圾的處理要複雜一些,我們暫時不會涉足。不過計劃倒是有,主要是垃圾發電和生物冶金。”
董肖聽得一怔:“垃圾發電我們見得多了,這生物冶金,沒怎麼聽過啊。”
林寒笑了笑:“利用生物技術,提取廢金屬,可以大大降低能耗和汙染,而且市場非常之廣闊。”
“華夏每年有4000萬噸廢棄鋼鐵,和德國的鋼鐵産量也差不多,只要我們能收集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是數以億計的産值。”
“垃圾發電又可以提供大量的能源,能源和鋼鐵加起來,便是工業文明的脊樑。”
李書記點點頭,隨即說道:“永珍這樣的科技企業,我們肯定是鼓勵和支援的。而且,永珍在南水縣的戰略佈局,對我們政府來說,也是一次意義重大的發展舉措。”
說著,他轉頭看了看身邊的幾個下屬:“各位,你們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挺不錯。”
“我們政府部門,確實應該為永珍提供一定的支援......”
眼看幾位縣政府官員紛紛表示贊同,林寒三人也不禁露出笑容。
李書記緩緩說道:“這樣,永珍的垃圾處理公司建起來之後,政府將給予三年的免稅政策支援,以及一定的財政補貼......”
停頓了一會,他又斟酌道:“除此之外,那塊五十畝的工廠用地,也一併算在財政補貼裡面吧。”
拿下這五十畝地,少說也要花個兩百萬,現在直接從財政補貼扣除,無疑大大降低了堆肥廠的早期投入。
林寒敬了杯酒:“那真是多謝李書記了。”
李書記哈哈一笑,擺擺手:“責任所在,應該的,都是應該的。”
說完了正事,眾人便繼續推杯換盞,邊吃邊聊,談笑風生,直到半個多鐘頭過去,才逐漸散去。
離開飯店,林寒剛要開車,忽然想起來:“差點忘了,我剛才喝酒了!書清,你喝沒?”
宋書清一愣:“喝了點。”
姜瑞洋這時說道:“我沒喝酒,我來開吧。”
林寒當即和姜瑞洋換了個位置,姜瑞洋做到駕駛座,林寒到後面和宋書清坐到一起。
車子穩穩開動,路上,宋書清說了句:“林寒,你說你現在也身家過億了,連個司機傭人也沒有,是不是有點掉價啊。”
“傭人什麼的,不太習慣。”
宋書清笑道:“你以前也不習慣開車,現在有了邁巴赫,開得也挺順溜。”
“上層建築還要適應經濟基礎,你還是有點排場比較好。別的不說,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你難道要打的回去?”